文献推荐 | 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
2016年4月第36卷第4期
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李先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梧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4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0例,采取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B组10例,采取内镜下硬化治疗;C组10例,采取内镜下套扎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后,A组静脉曲张消失率略高于B、C组,再出血率略低于B、C组,但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P<0.05)。
结论: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消失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显著,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硬化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目前食管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是内镜下套扎疗法(EVL)与内镜下硬化疗法(EVS)。临床研究发现,单用两种治疗方法均各有利弊[1]。为此,有研究者开展了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EVLS)的探索,本研究选取40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了分别采取EVLS、EVS及EVL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EVL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40例,入选者均经上消化道或内镜造影检确诊,均有黑便或呕血史。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具体资料见表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静脉曲张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仪器:采用PENTAX EG-2901F胃镜(日本),内窥镜用六连环套扎器(Cook公司),陕西天宇制药生产的聚桂醇作为硬化剂,VINF-23型内镜注射针(Cook公司)。
1.2.2 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均做胃镜准备,均于术前进行常规局部麻醉咽部。①B组采用EVS法治疗:于出血部位远端或贲门上1~3cm处的曲张静脉内注射鱼肝油酸钠和聚桂醇,每点注射3~8ml,每次硬化剂总量≤35ml[2],冲洗视野,确定无渗血后可退出胃镜,如有渗血,则要用20~40ml止血水进行局部喷洒,术后2周胃镜复查,如仍旧有残留的曲张静脉,则重复注射,直至其消失为止。②C组采用EVL法治疗:从贲门上2~3cm即接近齿状线上约2cm开始,用胃镜前端吸引曲张静脉,待套筒吸住曲张静脉且视野变红后进行套扎,并依次向上螺旋状套扎,于术后2周复查。③A组采用EVLS治疗:操作方法同上,先进行EVL治疗1~2次后,中间间隔2周左右再进行小剂量EVS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进行EVL治疗后,采取EVS治疗时仍旧能看清在食管表面所形成的溃疡,而且橡皮圈也多已脱落,此时可在直视下通过硬化疗法对细小的曲张静脉给予治疗[3]。
1.3 观察指标
统计静脉曲张消失率前后、术后72h再出血的发生率、静脉曲张消失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ɑ=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静脉曲张消失率及再出血情况
A组静脉曲张消失率和再出血率分别为90%、15%,B组分别为60%、20%,C组分别为70%、20%,A组静脉曲张消失率均略高于B、C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率略低于B、C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A组未出现并发症患者,B组发生1例食管轻度狭窄,1例食道穿孔,C组发生1例胸腔积液,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20%,10%,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A组、B组均有1例复发,C组复发3例,三组复发率分别为5%,10%,30%,C组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硬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