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单位换算
汉代衡重:1斤 = 16两 = 250克
1两 = 15.625克 约15克
汉代容量:“十合为升,十升为斗, 十斗为斛”
一合 =20毫升, 一升 =200毫升,一斗 =2000毫升,一斛 =20000毫升。
汉代度量:分、寸、尺、丈、引都是十进制。1尺 = 23厘米。
在中药计量上,宋朝以前的书是汉制,宋朝以后的书就等于是今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升(古)粳米是180克
半升半夏我们今天称重大概是50克
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克,
厚朴一尺吧,称重是15克,比较轻。
一方寸匕,就是5、6克
杏仁100粒,去掉皮尖,是40克,
桃仁100粒,称重以后是30克,这个数字大家记下来,
枳实1枚是18克,选那个中等大小的,是18克,
附子1枚20克,大一点的附子25克,
野生的乌头,个小,1枚5克。
1钱匕大概是1克到1.5克。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和感佩!
60年代中期,他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在协同西医进行抢救时,绝大部分西医放弃治疗,而他单用中药,一剂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用3剂,附子总量达500克以上,使这些现代西医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他把此方定名为“破格救心汤”。
80年代以后,他把六经主方及常用《金匮》要方,唐宋以前久经考验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订剂量,置于案头,以备检索。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为今13.92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