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山阴城——一座待解的古城
山阴县的古城,有几处:故驿故城、永静城、神武县城、吴儿城、山阴城(今古城)、今县城(岱岳镇)、广武城等。但是,成为山阴县县级驻地的城池大概只有两座,即山阴城(今古城)、今县城(岱岳镇)。
山阴城建于何时,是一个模糊的话题,一些史书的说法也不一致,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搜罗几则史实,以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一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
山阴县先属唐马邑郡,到五代时属寰州地。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时任太原留守兼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为了实现他的皇帝梦,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于太原登基称帝,建国号晋,史称后晋。至此,包括云、蔚、应、寰、朔在内的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这为后来的宋辽争夺地盘,埋下了伏笔。
后唐亡,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为后晋实际继承人。石重贵登基后,想脱离对契丹的依附,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不称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胜负不分。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战败了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后晋的主力丧失殆尽,无力抵抗契丹的重兵。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与契丹共存的政权有后汉等国。这时的山阴县地归属契丹辽。
二是,宋辽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辽之战是宋辽间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进行了长达25年的以领地争端为主的战争。始于979年宋朝北伐,终于1004年的澶渊之盟。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国南京,未能成功。
辽代(907~1125)建立后,于桑乾河之阴建县,名河阴,属应州。《辽史·地理志》载:“应州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按:县在桑乾之南,水南曰阴,故曰河阴。其后更名山阴,以在复宿山之北。河阴县的出现,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河阴县县城在哪儿呢?
对于这一问题,众多史书和方志没有定论,唯有乾隆《大同府志》载:“城池,宋神宗时建,明永乐三年重筑,周四里二十步,高二丈五尺余。正统二年,知县慕宁重修。正德六年,知县王紘重修。嘉靖十六年知县王郎重修,二十六年,知县郝从睿重修,增高八尺。隆庆四年,知县张宗信重修,增高七尺,六年,巡按刘良弼疏请砖甃,知县苗浡然董其役,城高如旧制,基阔三丈八尺,顶阔二丈,池深八尺,广二丈,门三:东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远’,上建楼橹,外为瓮城,角楼四,窝铺八,城下列垣为蔽,垣外三十余步,周围筑堤,以防黄水河之涨漫。万历三十五年,知县郭体乾砖甃女墙、马道。崇正(祯)元年,知县刘以守筑护垣九百五十丈,厚八尺,高一丈,垣外濬濠,深广如旧,引黄水河注之绕护城垣。城上置悬楼十六座,以资防守。国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邓永爕请修。乾隆十一年,知县李葳详请以工代赈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叶丕葆详请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傅修捐俸修葺马道、水口并女墙垛口倾圯之处。”
宋神宗年间(1068~1085):用熙宁、元丰二字号。熙宁元年(1068)~熙宁十年(1077);元丰元年(1078)~元丰八年(1085)。
据此,我们有理由说,河阴县县城建于宋神宗年间,距今900多年了。其城址就是山阴城(即今天的古城镇)。
西城墙
西城墙
经历了100多年后的河阴县,因与郑州属县同名,于金大定七年(1167)始更名山阴县。此后因完颜珣敬沙彦珣名气,于金祯祐二年(1214)五月升山阴县为“忠州”,故城址在今山阴县故驿村北。后因水患,忠州废,至元二年(1265)并入金城,后复置。《金史·地理志》载:“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祯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有黄花岭、桑乾河。”
明隶大同府应州。《明史·地理志》:山阴在应州西南,北有桑乾水。清因之,仍名山阴县,仍隶大同府应州。雍正八年(1730),直属大同府,编户旧七里,今六里。
西城墙
明《山阴县志》对这座城池的描述是这样的:永乐三年(1405)重筑,高二丈五尺。正统二年(1437)修。正德六年(1511)知县王紘修。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王朗重修,增高三丈三尺,隆庆四年(1570)增高四丈,六年(1572)巡按刘良弼奏请砖包,知县苗浡然董役,周围四里零二十步,高如旧,基阔三丈八尺,顶广二丈,壕深八尺,广二丈,为门三:东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远”。上建楼橹,外为瓮城,瓮城外为月城。北城无门,上建真武庙。角楼四,警舖八,下列垣为蔽,垣外三十余步,周围筑堤,以防黄水河之涨。万历三十五年(1607)复以砖墁顶及女墙,水口、马道号完固矣。崇祯元年(1628),知县刘以守外筑护垣九百五十丈,基阔八尺,高一丈,垣外四十步掘濠,深八尺,阔二丈,引黄水河水绕护东、西、南三面,北面掘深旧濠,积水濠内,城上置悬楼十六座,便使砲石下击,屹然成金汤之势,民咸以为可恃而乐归焉。大致与乾隆《大同府志》相一致。
城内的废水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山阴城:北至高龙王峪六十里。东至应州城六十里。南至山西边四十里。西至马邑城六十里。本城古县治,永乐三年因之,土筑。隆庆六年始包以砖。周四里三分,高连女墙四丈。原设知县。守御千户所先委操守。万历十四年议改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五百二十九员名,马五十四匹,管火路墩二十五座。本城八岭环拱,二河襟带,亦称形胜。但兵寡土碱,无险可恃,防守不易,耕植颇艰。嘉靖间虏由大石梁入寇,又由镇城西下,几为所陷。若从此直驰雁代,震惊太原,延蔓远矣。此也三晋要区也。勿以近腹而忽,绸缪之计焉。”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山阴城图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西曰“靖远”门
在西城墙上俯瞰古城镇
新建的地藏殿全境
新建的地藏殿正殿
新建的地藏殿南殿
钟楼内的铁钟:由康熙三十九年任山阴县知县的甯朝鼎作开化祠记。说明该钟原在开化祠内。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出府
城隍出府
遗留的城砖
上世纪的供销社
上世纪的供销社
南城墙
东城墙遗址
这是后人根据回忆所作的《山阴古城草图》所列的庙宇建筑分布图:
老龙庙:宽3丈、长5丈,坐北向南。位于东关。
三元宫:宽4丈、长5丈,坐北向南。位于东关院城。
天尊庙:宽3丈、长1.5丈,坐西向东。位于东关院城。
白鱼庙:宽1丈、长1丈,坐北向南。位于东关院城。
圣母庙:宽7丈、长21丈,坐北向南。位于东门城内三进三院。
魁星阁:宽1丈、长1丈。位于东南城墙之上。
文昌庙:宽9丈、长15丈,坐北向南。小学。
箭亭:宽1.2丈、长1.2丈,坐北向南。后花园北。
仓神庙:宽6丈、长16丈,坐北向南。后花园北。
土地寺:宽6丈、长6丈,坐北向南。
县衙:宽9丈、长20丈,坐北向南。
高日寺:宽5丈、长8丈,坐北向南。
勒马宫:宽3丈、长4丈,坐北门东。南门瓮城内。
观音殿:宽1.5丈、长3丈,坐西向东。
镇武庙:宽7丈、长8丈,坐北向南。北城墙上。
玉皇阁:宽1丈、长1丈,坐北向南。
相府:宽3.5丈、长8丈,坐北向南。二进二院。
文庙:宽10丈、长6丈,坐北向南。
王家祠堂:宽5丈、长7丈,坐北向南。
财神庙:宽5丈、长7丈,坐北向南。
鲁班庙:宽3丈、长5丈,坐北向南。
睡佛寺:宽7丈、长21丈,坐北向南。三进三院。
城隍庙:宽8丈、长18丈,坐北向南。另有5间住房。
药王庙:宽3丈、长4丈,坐北西门。西门院城内。
恒山庙:宽3丈、长4丈,坐北向南。西关。
接官厅:宽3丈、长3丈,西关。
七圣寺:宽1.5丈、长2.5丈,坐西向东。
百玉庵:宽5丈、长5丈,坐北向南。南门院城。
龙母王庙:宽8丈、长12丈,坐北向南。南关。
关帝庙:宽8丈、长12丈,坐北向南。南关。
马王庙:宽6丈、长8丈,坐北门西。
清顺治《云中郡志》所载的明山阴县治署衙分布情况:
山阴县治:在城偏东。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建。隆庆六年知县苗浡然、万历十一年知县王居仁俱重修。
典史宅:在正堂右。
布政司:在县治东。
按察司:在县治东。
守备府:在县治东。
千户所: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永宁坊街北,知县王紘建。
僧会司:在卧佛寺内。
医学:在县治西。知县王紘建。
神机库:在东城下马神庙后堂,即□□改修。
清顺治《云中郡志》所载的明山阴县坊表分列如下:
富安坊:城东北大街。
永宁坊:城西南大街。
安居坊:城北十五里。
澄源坊:按察司前。
宣化坊:县治西。
登科坊:
折桂坊:赵英。
鹗荐坊:王鼎。
步蟾坊:范敬。
夺锦坊:吴靖。
步月坊:周铤。
鲲化坊:张羽。
登霄坊:杜盛。
崇俊坊:刘澄。
拔莘坊:米瓘。
登云坊:杨翔。
文魁坊:吴文。
擢秀坊:温泽。
掇英坊:张钺。
世科坊:周铤子周文。
进士坊:温良、方全、成文、郭登庸。
飞腾坊:段荣。
都宪坊:都御史成文。
贻谋绳武坊:郭登高。
兢爽齐芳坊:郭登庸。
绣衣坊:郭登庸。
提学坊:副使郭登庸。
纶褒坊:郭汝。
世科经元坊:成文子成希孔。
翰林坊:编修王家屏。
玉堂貤赠坊:赠编修王宪武。
宫端学士坊:詹事王家屏。
阁老坊:东阁大学士王家屏。
振肃坊:察院东、西。
丛桂坊:兵宪郭石。
贞节坊:米祯妻周氏。
柱史坊:郭民敬。
清顺治《云中郡志》所载的明山阴县儒学:
在县治之西,宋时建。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正统九年知县慕宁相继修。嘉靖二年,巡按御史许宗鲁命知县余寅增葺。万历十年知县王居仁复修。十七年邑人王文端家屏捐金建号舍二十四楹。
清顺治《云中郡志》所载的明山阴县仓储草场:
山阴县仓:在吏目厅东。
预备仓:在县治南。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衙署:
县署,在城东南隅。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建。隆庆六年,知县苗浡然重修。万历十一年,知县王居仁增修。清朝顺治三年,知县颜永锡重修。康熙四年,知县何玉相重修,四十六年,知县甯朝鼎重修。雍正十三年,知县郝成爕重修,乾隆十年知县李葳、十九年知县谭昌明、二十八年知县叶丕葆各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傅修建三堂、东厢房三楹,并署之东西围墙,川堂迤西旧为“鸿爪园书室”,川堂后旧名“静远堂”。按《省志》:山阴县北察院在县治东,南察院在县治南。又《县志》:山阴所在县治北,吏目厅在县治北。《旧志》:布政司在县治东,按察司在县治东,今俱废。
巡检署,在县境岱岳镇,乾隆二十五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西。
都司署,在县治西北,旧无衙舍,僦民舍居,经制给费。
乾隆二年,知县郝成爕详请置买民房改作衙署。三十八年署知县赵有善详情修葺。按《山阴县志》:守备府在县治东,《旧志》:千户所在县治东,今俱废。
把总署,在县境岱岳镇,康熙五十二年,建营房驻札。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仓储:
常平仓,在山阴驿东,仓廒三十七楹,仓房一楹。
社仓,在县境岱岳镇,仓廒十楹,仓房一楹。
山阴旧无义仓,社仓谷石并储常平仓内。乾隆三十九年,知县傅修因河北居民阻于桑干水,详情建社仓于岱岳镇。现今常平仓内实贮定额谷一万一千石,溢额谷一千三百二十二石八合一勺,社仓谷一千六百四十六石七斗四升,义仓谷五百五十石七斗。按《山阴县志》:预备仓在县治南,常平仓在县治北,大仓在县治北,今其遗址多不可考。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库藏:
县库楼,在县署堂东,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建库楼一座于正厅之左,今仍之。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驿站:
山阴驿,县治东,明景泰五年建。宏治二年,巡抚许进徙置城西南隅。万历二十二年,署知县何文冕改置县治东钟楼之后,今仍其旧。额设驿马三十匹,马夫一十五名,每马一匹连马夫日支工料银一钱。康熙十五年奉文,每马一匹连马夫日裁银二分五厘。雍正五年奉文,裁马五匹,夫二名半。雍正十年奉文,抽拔杀虎口外八十家等战马三匹,草料银两照旧支解,其马夫一名半,奉裁工食银一十六两二钱。乾隆二年奉文,每马一匹加足草料银六分,每匹日应加银二分四厘四毫。乾隆二十五年,改设南北二路,定额马一十六匹,马夫八名。现今实设驿马九匹,每匹日支草料等项银八分四厘四毫,马夫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银三分,共岁支夫马工料银三百五两八钱五分六厘,遇润加支银一十八两九钱。原额接递排夫二十六名,岁支工食银钱三百四十九两四钱。雍正三年奉文,裁排夫六名,实留排夫二十名,岁支工食银二百六十八两七钱六分九厘,实留官支银二十两。
岱岳站,在县境岱岳镇。乾隆二十五年奉文,改设定额马四十匹,马夫二十名,每马一匹日支草料等项银九分二厘零,每夫一名日支工食银三分二厘零,夫马共岁支工料等项银一千五百六十五两,遇润加支银九十一两五钱七分四厘。
岱岳站塘站,马十二匹,夫六名,内抽拔出山阴驿马六匹,夫三名,协济来崞县马六匹,夫三名,其夫马工料银仍于各处支领报销。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铺递:
县属铺递八:总铺递一,东路铺递二,西南路铺递三,西路铺递二。
总铺,在县署迤东。射躲铺,城东八里。李珠庄铺,城东一十六里,东接应州永盛庄铺,一十五里。上河西铺,城南十里。黄峰台铺,城南二十里。张家堡铺,城南四十里,南接朔平府马邑界察汗铺,一十五里。西盐池铺,城西十里。赵县堡铺,城西二十里,西接朔平府马邑界罗家疃铺,二十里。
乾隆《大同府志》所载的坊表:
富安坊,城内东北大街。永宁坊,城内西南大街。澄源坊,在按察司前,今废。宣化坊,在县署前。安居坊,城北十五里。登科坊,永乐辛卯温良。折桂坊,永乐辛卯赵英。鹗荐坊,永乐辛卯王鼎。步蟾坊,永乐甲午范敬。夺锦坊,永乐庚子吕靖。步月坊,永乐庚子周鋋。鲲化坊,永乐庚子张羽。登霄坊,永乐庚子杜盛。崇俊坊,永乐癸卯刘澄。拔萃坊,宣德乙酉米瓘。登云坊,正统辛酉杨翔。文魁坊,景泰庚午吴文。擢秀坊,景泰癸酉温泽。掇英坊,天顺壬午张钺。世科坊,成化乙酉周鋋子周文。进士坊三:永乐辛丑温良,宏治壬戍成文,正德甲戍郭登庸。飞腾坊,成化戊子段莹。都宪坊,都御史成文。贻谋绳武坊,正德丁卯郭登高。竸爽齐芳坊,正德癸酉郭登庸。繍衣坊,副都御史郭登庸。提学坊,副都御史郭登庸。纶褒坊,郭汝。世科经元坊,成文子希尹。翰林坊,编修王家屏。玉堂賜赠坊,赠编修王宪武。宫端学士坊,詹事王家屏。阁老坊,东阁大学士王家屏。丛桂坊,嘉靖甲午郭石。贞节坊,米桢妻周氏。柱史坊,郭民敬。旌表节妇坊三:一在河阳堡,一在吴家铺,一在高山疃,俱系清朝敕建。
清乾隆时期的山阴县山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