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价值万亿镇国之宝
至于宣纸中的“宣”到底是指“宣州”还是“宣德”,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一种看法,因为以地域命名物产,如莱阳梨、茅台酒、涪陵榨菜等,已成惯例。近代学者胡朴安在《宣纸说》一文中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
我国古代手工纸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八大产纸区”(还有一说是“十大产纸区”),如西北产区以麻纸为首,东南产区以竹纸擅长,安徽产区以皮纸优先。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制造皮纸而闻名的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异军突起,以宣纸独占鳌头。
宣纸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宣州的贡纸。而后世的宣纸,主要是以宣州泾县为主产地。据《曹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曹大三家族迁徙至泾县小岭一带,共居十三宅。因见山地无可耕土,遂以造纸为生并逐渐发展起来。“泾县小岭十三坑,处处建纸坊”正是当时繁荣兴盛的写照。
泾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既为宣纸制造提供充沛阳光,又使宣纸原料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
而水源更是像为造纸“天造地设”的。当地河水一般为弱酸性,刚好是供捞纸的用水;而取自后山之山泉水,却呈弱碱性,则是供制浆之水。这“一酸一碱”之水系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可为宣纸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从而造就出了“纸中之王”。
泾县的地质构造尤为特别,处于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土地主要是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沙、泥砾、黏土、砂质黏土、淤泥质粘土等组成,它们就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土壤基础。河谷平原两侧的山地丘陵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地貌为主,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提供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方能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是将上述的原料分为制皮料和制草料两个系列。按照需要,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晒白、打料、加胶(加杨桃藤汁)、捞纸、烘干等18道工序,100多项操作,历时300多天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足见其制作之难。制成的宣纸品种很多。按用料配比不同,可分为特净皮(含青檀皮80%,沙田稻草20%)、净皮(含青檀皮70%,沙田稻草30%)和棉料(含青檀皮60%,沙田稻草40%)三类。按幅面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丈二宣等。
自唐宋至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煞费苦心地钻研宣纸移地制造的难题,但都没有成功。20世纪40年代,抗战的“大后方”四川缺少宣纸,当时著名画家张大干、徐悲鸿只好自想办法,委托夹江县把原来生产的竹纸加以改进,暂时作为宣纸的替代品(后来改名大干书画纸)。近些年来,屡有宣纸制作工艺泄密,被外国人“盗走”的新闻传出。其实,正如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宣纸生产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保护好泾县这块风水宝地,不要过多地掠夺自然资源才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