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起全副精神: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八)

要提起全副精神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八)

李新方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解曰】练太极拳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提起全副精神,也就是练太极拳全在用意,“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讲的是太极内功的第七大秘密,虽曰第七,却是最重要的。

“精神能提得起”,精神,见于《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武术实战中的重要因素很多,如力量、速度、技巧,以及徒手或使用不同的器械等,但这些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意,也就是精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拳由心发。故力大不如气敛,手快不如意先,著熟不如懂劲,而任何器械都是手臂的延伸,都是心力的延伸,这一切都无不出于精神。

十三势中有一个採,祖师这篇拳论,题曰《十三势行功要解》,其中包括对採的深入阐发。什么是採?许多人解释为拿,这当然也对,但只讲对了一小部分,採与外家拳的拿法虽有相通之处,採可以兼拿,而拿不可以兼採。

外家拳的拿法是拿形,如对方的某些关节、筋脉、穴位等,如敌亦懂得拿法或比自己力大,就拿不住,很容易解脱并反拿,而太极拳的採是採对方的意,採意必兼拿形,可以拿住敌之全身或全身任何部位,并由于意在人先,而使敌无法解脱或反拿。

採在河图后天八卦图中,独居乾阳金之位,金性可柔可刚,阳金与阴金的差别就在于其刚性,至大至刚,“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周易·乾》)!“乾为天”,“乾为首”(《周易·说卦传》),十三势把採列于乾位,正说明精神的修炼是最重要的,把自己的精神修炼得像天一样广大悉备,则敌之一切思维活动无不尽在掌握之中,实战中自能意在人先,制人而不为人制。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说明提起全副精神,不仅是技击的要求,对于养生也是同样重要的,养生的关键在于养精神。

“则无迟重之虞”,是说只有提起全副精神,才能够避免迟和重两个方面的问题。谈到“迟”,有人要说,“太极拳不是慢的吗”?不错,但慢不是目的,而是懂劲一一认识和掌握握技击规律的方法,即知己知彼,不懂劲快慢皆误,懂劲后慢比快更快,这个快是解决战斗快,而不是动作快,在实战中的要求是因敌变化,不先不后,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当然是不可以迟的。

谈到“重”,也有人要说“太极拳不是注重下盘稳定吗”?不错,但太极拳不只注重下盘稳定,而是极沉稳而又极轻灵,在这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都达到极,才叫做太极,沉是气沉,意不能沉,意要挨何处用在何处,而且沉稳不是沉重,重则双重,有一分双重便有一分迟滞,而不能运化,容易为敌所乘,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要提起全副精神。

“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是说只有提起全副精神,才能在实战中做到无一意不到,无一处缺陷,无一瞬迟滞、双重,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就叫做腹内松静,气势腾挪。

十三势中的挒,在河图后天八卦图中居坤阴土之位,“腹为坤”,“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坤至柔……至静”(《周易·坤》),故太极拳要求腹内松静。

有关松静,在前文“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的讲解时已经讲过了,松不能没有劲,静也不是一动不动,什么都不想,这里再引《周易·坤》“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说明提起全副精神就是腹内松静,是《易经》的本来之义。

而挒为诸劲相错相合,如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粘劲与断劲等,“坤至柔而其动也刚”,“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同上),我松静自然而不失中正之位,使敌不论用什么打法和从任何方位进攻,都不能得机得势,并在顺势借力的同时,产生至柔至刚的交替劲,如天地相争,使敌被迫离开中正之位而受制,故用挒尤须腹内松静,提起全副精神。(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