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太阳病第68~70条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强发虚人之汗,致表阳里阴俱虚的证治。
“发汗病不解”,言外之意是,有表证用汗法但病不解除。既有表证,必有恶寒,用汗法是正治,现在不但不愈反而更加恶寒。凭脉辨证,如果脉浮,浮为在表,还可以发汗,但现在脉不浮,反沉、迟,则恶寒就是“虚故也”,发汗以后伤了营卫之气,不能固密体表,也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就会出现恶寒。
这时表里阴阳俱虚,就不能再发汗了,应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附子、甘草辛甘化阳,益阴扶阳。不用桂枝用附子,嫌桂枝为阳中之阴药,不能胜任更恶寒,如同桂枝加附子汤用意。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这条论述误汗,或误下后,阳虚烦躁的证治。
“发汗”,言外之意有表证。“若下之”,“若”是未定之词,是或者下之,“病仍不解”,是指原发的病不解,说明发汗不得法,病不解;或者误下,病不解。在这不是说发了汗又泻下,同时有两种误治,而是不管哪种误治,都会伤人阳气,出现阳虚阴盛的烦躁证,用茯苓四逆汤扶阳益阴。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此方是四逆汤加茯苓、人参而成,治疗阴阳俱虚的烦躁证。
从方子的组成来看,以四逆汤回阳;加人参、茯苓补中益气,茯苓还可安神。阳虚则烦,阴虚则躁,烦躁是本方的主症,至于或汗,或下后损伤阴阳,造成除烦躁外又有厥逆、下利等症,也是本条的可见之症。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这一条论述误汗后导致寒热虚实,用68条来进行对比。发汗可以伤阳,也可以伤津液。
第68条是强发虚人之汗导致更虚,此条是原先表实之人发汗致虚。不管是汗前就虚,还是汗后致虚,都是因为“虚故也”,阳虚恶寒是这两条的共有证,治疗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本条还指出,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误汗有伤阳伤阴的不同,有化寒伤燥之异。前为误汗伤及阴阳,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益阴扶阳治恶寒;后为误汗化燥化热而但热不恶寒,用调胃承气汤和胃清泄里热。“不恶寒但热,实也”,是自注句。“但”字有限定之义,强调只有发热没有恶寒;“实也”是解释“不恶寒但热”,是实证不是虚证,这是与前“虚故也”做对比,紧接着提出具体治法“当和胃气”和方药“与调胃承气汤”。“与”有斟酌之意,不像前面“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是肯定的语气,说明还可以用同类治法和方药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