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地瓜飘香

又闻地瓜飘香

冬日后的雨天,下班路过山东省钢城区艾山街道北城子坡大集,在路北边的摊点上传来一阵清脆亲切的叫卖声:“烤地瓜,红壤烤地瓜,香甜美容养颜的烤地瓜……”。停车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妇女,正在蜂窝炉铁皮炉烘烤着地瓜,烤炉里燃着红红的炭火,我便漫步炉旁,立即掏钱称上一块热腾腾的烤地瓜,将地瓜放在手里,感觉把一种亲切的幸福感攥在了手里,心里顿时感觉又回到了过往的童年,地瓜的香气浸润整个身心,耳旁又响起那熟悉的顺口溜:“煮地瓜、熬地瓜、不如锅底下的烤地瓜”。儿时每当冬至过后的农闲时节,总会手捧母亲在摊煎饼的鏊子底下柴灰里烧熟的地瓜,自然地吟唱起自编的顺口溜。

家乡钢城艾山一带统称为“地瓜”的,其学名叫红薯,是“山东土特产”。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含糖量达到15%—20%。红薯源自于墨西哥、秘鲁一带,四百年前从南洋引入我国,在我国种植面积很广,面积据世界第一位。《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以地瓜为母本,现代已经派生出许多食品、饮料、点心,譬如地瓜糖、地瓜点心、地瓜煎饼、地瓜粉条、地瓜粉皮、拔丝地瓜、地瓜干子酒等。

说起家乡庙子村的地瓜,古时候已经名闻天下:家乡人把地瓜粉碎后,过滤成芬墰,吊粉皮和做粉条,并进贡皇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特产。

儿时深刻的记忆里,地瓜是主要的食物。真可谓上顿煮地瓜、下一顿也是母亲用地瓜磨面后滚的地瓜煎饼,天天如此,胃都咗酸。每当对地瓜乏味的时候,母亲便会给我们讲起她那重复了几百次的传奇故事。“传说有一年,朱元璋起义军被官兵围困在一座山上,没有粮草,全军岌岌可危,朱元璋就派士兵上山寻找食物,忽然看见一群野猪在地里刨出一个个红红的果子,美美地吃着。士兵们驱赶野猪后将红果带回兵营,红果的发现,救了朱元璋和他的军队。朱元璋问士兵这么美味的果子从何得到,士兵们回答是“地下长的瓜”。其实这“地下长的瓜”就是红薯,只不过从此以后,人们便叫它“地瓜”。母亲的故事不知道是从哪儿听来的,可就是有点神奇——我们吃起地瓜来也就不那么乏味了。

小时候,我们经常到地里用镰刀去割地瓜秧的,那是秋季家里小猪的主食。

割地瓜秧的时候,饿了,就挖来几块地瓜,烤了起来: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找一处空旷的地带,更多是在迎风的地埂上,垒个土窑或者刨个深深的长坑,在上面放上地瓜,然后四处捡木柴和干草,点火烤地瓜。不一会儿,就闻到地瓜熟了的香味了,于是,大家便忙将起来:先用泥土把火苗压灭,再动手把所有地瓜刨出来。刚出窑的地瓜极其烫手,通常是内软外焦。有个小伙伴急吃心切,拿起一块,忽用右手,忽改左手,像耍杂技,烫得直叫唤:“烫、烫、烫”,那囧样,那动作至今仍记忆犹新。美美地吃饱了,我们便擦擦嘴巴,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其实,嘴角一般是擦不干净的,大多会留下黑土灰的痕迹,细心的父母多半会发现,我们免不了被呵斥一顿。

农村有句谚语:“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秋长就忙在刨地瓜、切瓜干上。小时候,我经常跟母亲到生产队里地里收获地瓜,我和弟弟不仅帮不了忙,还会捣蛋添乱。因为生产队里分摊地瓜要按人口和公分集中分,因此,农人们每天都要忙到天黑,直到月明星稀,露水凝落衣裳,还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秋夜里,这儿一簇簇、那儿一片片的人群忙着搓地瓜干,“嚓嚓”的搓地瓜干声响和孩童们的嬉闹声,合奏出一曲乡村行板曲。秋冬季节,老天喜欢夜晚下雨,拖着疲惫身子的人们一回到家就睡上觉。可一道道的闪电透过窗户把农家屋子照得透亮,紧接着突个响雷把人们惊醒了:“下雨了!赶紧去拾地瓜干!”各家各户谁也不敢怠慢,父母把我们叫醒,然后仓促推着独轮车,或拉着地板车,急急忙忙就往地里跑去。漆黑的夜晚,你可以听得见满村都是忙碌的人,大路上、田地里、河岸边,到处都是人群的催促声、呵斥声,此起彼伏,一片慌乱的景象。如果雨点大起来了,瞬间田野里就像炸了营似的,大家纷纷推起地板车、担起挑子往家跑。抢收地瓜干,更是龙口夺粮。大家看着被抢捡起来的成袋的干瓜干,抹一把脸上的雨水,脸上露出一种幸福和满足的微笑。

为了晒出好瓜干,也有细心的农民会用铁丝或线绳逐一把雪白的地瓜片串起来,再均匀地挂在树与树之间,或插到墙缝里晾晒,这种晒法透光透风,不怕下雨,而且晒出来的地瓜干干净、漂亮。

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瓜逐步淡出家乡餐桌的主阵地。现在,许多农家种一点自家吃,或者送亲戚、朋友尝个新鲜。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现如今的烤地瓜竟成了馈赠老人孩子的珍馐佳品。一块烤地瓜竟卖到了9块钱一斤。

岁月蹉跎,流年似水。走出家乡五十多年了,时常想起家乡那曾经的幕幕情景:当寒冬腊月、大雪压门猫冬的时候,一家人安静地坐在火炉前烤着碳火、吃着热地瓜、聊着家常,暖烘烘,热腾腾……而那份安逸的幸福,定格为温馨的记忆。


审阅:吴周生

简评:地瓜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香甜温馨。本文通过回忆童年伙伴烤地瓜、吃地瓜、家乡人收获地瓜、加工地瓜和雨中抢收地瓜干等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农民勤劳、团结、简单、快乐、幸福的农耕生活。文章还插述了家乡地瓜的来历和传说,为家乡的地瓜平添一道光彩。语言自由灵活,接近口语,尤其一些顺口溜和谚语的灵活运用,增强了美感。

终审:严景新


作者:朱玉富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0)

相关推荐

  • 青未了|地瓜干里的记忆

    地瓜干里的记忆 文/张宜芹 "地瓜干,甘甘甜,摊个煎饼圆又圆,地瓜干,甘甘甜,换盅咕螺解解馋--"秋已深,北风动,又到了切地瓜干的季节了. 如今种地瓜少了,也很少见切地瓜干的,老爹 ...

  • 地瓜情结

    地瓜情结 "煮地瓜.熬地瓜,就是不如个烧地瓜." 这是自有了记忆,年年被村人念叨无数次的一句话,而我与地瓜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我差不多是吃着煮.熬.烧,这三种地瓜长大的,曾经在心里暗 ...

  • 秋天遇到“甜甜芯软”的?

    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 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 近来,秋意渐浓,伴随着无边落木萧萧下,地瓜也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和街头巷尾的烤炉中. 地瓜,又名红薯,山芋,番薯.虽然其貌不扬,但 ...

  • 【蕲春人乡土散文】又到稻谷飘香时|作者何贤华,狮子镇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每年八月中旬,是祖父最忙的时候.尽管七十来岁,还是家庭主劳力.他有着高挑的个头,结实的身材:有一股犟脾气,再累的庄稼活,他也能干到底.此刻,正是稻谷收割季节,为了这几 ...

  • 甜瓜飘香的日子里.(乡土散文.原创)

    知了大闹柳林的日子里,蜻蜓在荷蕊上打站的时候,大肚子蝈蝈也在青纱帐里疯叫.太阳炎炎地照着,南风溜溜地吹,甜瓜满园滚,香味满野地里飘. 庄稼人的心都醉了,小嘎子们人都疯了,野了,一整天一整天地围着瓜地园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

  • 乡土散文:推磨

    磨道·推磨·磨面 总有一块热土令人魂牵,总有许多往事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我回到五十里外的老家.吃过午饭,闲着没事儿,出大门右拐正北走了百十米远.走到路口往左前方看,有一块不太规则.有点艺术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