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儿明【尤艳芳】
中秋的气氛很浓烈,可是你要问一问,一半孩子都不太清楚中秋习俗。问问我的小可爱们,大多也就是吃月饼,赏月,煞有介事的知道嫦娥奔月。中秋依旧热热闹闹过,但对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的记忆,却只剩下一些零碎的符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正在悄然断裂。这个中秋,和孩子们说一说传统,过一个充满中国味的中秋节。
中秋话来历,寻根又溯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个被誉为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对于这个明月高悬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所以被视为思念与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的由来,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纷纷相仿,逐渐传入民间。第二种是说,中秋节的起源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庄稼成熟曰秋。秋天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八月,农作物和瓜果陆续成熟,农人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
中秋话习俗,胡饼邀蟾蜍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员的日子。这个夜晚,相传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华夏儿女,面对这一轮清皎的月亮,用精心制作的糕饼来祭俸月神,表达思念乞求团圆。那月饼呢作为阖家团圆欢聚的象征,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
史书上关于月饼最早的加载源于唐朝,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讨伐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蕃人向高祖皇帝献饼祝捷。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众人一起吃。
中秋节吃月饼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朱元璋当年带领人们反抗元朝暴政,相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来传递消息。字条的内容为“八月十五杀鞑子”。人们相互赠饼的时候,就把消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八月十五吃月饼自此流传。
中秋拜月与兔儿爷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日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名曰日坛、地坛、月坛、天坛。著名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中秋祭月,初为皇家专属,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了民间。明清之后,岁时节日的情趣益欲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文人传统衰减,拜祭,乞求团圆的情感日渐成为主流。以月寄情,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与幸福的独特方式。
明人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琚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有拜月成为儿童玩具。《金龟子带你游北京》中,清楚的点明兔儿爷的传奇与奇特的装扮。贪玩的兔儿爷为人们解人间疾苦的过程中,不停地变化样子,穿戴不同服装,以致在众人眼里有万千形态。
诗人眼里的中秋
如果盘点与月亮关系紧密的诗人,那李白肯定位列其中。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懵懂,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与潇洒;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深情,到“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的深远辽阔,李白与月亮相互作伴,也彼此成全。
中秋节的月亮,陪伴过很多寂寞的文人。避难蜀中的杜甫,在那一轮月亮里寄托着家国之思,“故园东望路漫漫”,那一定是极深沉的凝视。贬官江州的白居易,回想一年前的逍遥生活,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只是“临风一叹”无人体会,唯有月亮年年相似。
至于苏先生,他在贬官黄州期间的作品无一不与月亮息息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更有甚者,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随着《水调歌头》词作的广泛传唱而家喻户晓,更是成为中秋文化最真挚的表达。
千百年来,中秋一直都是团圆、温暖的代名词,寄托了家的希冀与期盼。至今,依然值得让人去感怀情感的温度味道。
【作者简介】:尤艳芳,林州市市直七小教师,热爱生活,记录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