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迈步高端,用人思维能否跟上

人才要“抢”,人才更要用,只抢不用,就是浪费!

谭浩俊【原创】

6月毕业季,今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以武汉、西安和长沙为代表,则提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或者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武汉的口号是“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长沙的目标是“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的措施是“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

图片来自百度

应当说,提出“抢”人计划的,除了驻地高校比较多、大学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城市之外,其他二线城市,包括不少三线城市,也都提出了类似要求,启动了“抢”人计划。这也意味着,一场以二线城市为主的人才“抢夺行动,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展开。到底哪些城市能够成为人才“抢夺”的胜利者,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吸引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人才,很是值得关注。

事实也是,面对一线城市资源高度紧张、人才竞争激烈、各类人才开始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机会,吸引更多人才到所在城市来发展,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的工作。如果不能在这一轮人才“抢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扎扎实实地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人才,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错过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的前三十年,劳动力红利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的劳动力红利,就是廉价劳动力,亦即从劳动力成本上为企业创造利润、为产品创造竞争力。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力红利也在逐步消失,在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变成了发展的短板。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用工思维,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因为劳动力而丧失竞争力。

图片来自百度

那么,劳动力红利的消失,是否意味着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再没有优势了呢?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对中国来说,劳动力红利确实已经消失,但是,以人才为核心的劳动力红利,亦即人才红利则在逐步显现。改革开放初期,一年只有几十万的大学毕业生,而现在,有近千万各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仅研究生以上的毕业生就要超过以往所有高校的毕业生。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已经从最初的体力劳动者逐步转向智力劳动者。即便是过去被定义为“体力劳动者”的工种,更多的也转变成“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者”的不断增多,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如果能够通过对“智力劳动者”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人才红利将在新一轮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二线城市能够展开“抢”人大战,毫无疑问释放出一种积极信号,对于经济转型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了“抢”人的想法,能否真正“抢”到人,“抢”到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又能推动经济转型的人才,则是包括二线城市在内的各个城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人才很多,能够“抢”到的人才也很多,但是,如果“抢”来以后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有可能浪费人才。而即便不浪费,能否把人才留下来,并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我们注意到,已经喊出“抢”人计划的城市,都给出了非常诱人的待遇。如入户零门槛、购房买车给补贴、租房给补贴、一次性安置补助费等。有的城市,更是给优秀人才和团队最高近亿元的创业补助。可以肯定,这样的优惠待遇,一定会吸引到很多人才,包括在一线城市也堪称一流的优秀人才。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正如过去招商引资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一样,在人才招引方面,同样可能会面临招商引资的困局,亦即优惠政策使用完后,投资者就动起了转移的念头,或者在几个城市间进行选择,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优惠。对人才来讲,自然就是翅膀硬了以后,提出新的待遇要求。不然,就面临流失。

图片来自百度

虽然这不是所有人才都会出现的现象,却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问题。毕竟,对人才没有一个地方和企业不喜欢。尤其是企业,只要能够创造效益,花再大的代价也愿意。如此一来,人才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进行选择,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强,希望得到的报酬更是越来越高。对用人方来说,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那么,二线城市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呢?如何才能把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呢?很显然,只靠眼前利益吸引人才的方式,是很难把人才留下来的。搞不好,会出现鸡飞蛋打的现象。

在人才问题上,不能把主要目标定在通过物质条件的“吸引”上,而要通过发展环境和用人生态的改善上,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不能只靠一堆青草吸引羊群,而要通过一大片草地聚集羊群。前者草吃完了,羊就散了,后者则会聚集的羊群越来越多,且羊群和草地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人才也是如此,只靠优惠待遇吸引来的人才,优惠待遇没了或降低了,就会跑到优惠待遇更好的地方。相反,如果创业就业的环境极佳,人才来了就不会走了。不仅不会走,还会成为无形的广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

也正因为如此,二线城市,包括正在积极吸引人才的三、四线城市,可以给予人才引进一定的优惠待遇,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在发展环境、用人生态等方面下功夫。正如有的人才所言,有的地方是吸引人才时什么都答应,人才到了,就什么也不是了。这样的吸引人才方式,只会让人才远离,而不会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的。所以,“抢”人的想法很好,如果只会“抢”不会用,用人的生态环境很差,甚至有现成的人才也不用,“抢”人就是做样子,甚至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人才红利会不会到来,如何到来,关键看用人生态环境的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