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在英国最集中的地方
上一篇:伦敦之最:最伟的桥、最卵的市政厅、最高的建筑和最老的集市...还有最香的咖啡和最动人的歌
进馆参观之前,不要错过艺术馆北边正对的千禧桥。
这座步行桥建于1998年,为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于2000年6月竣工,是一座只有两个桥墩的质感轻盈的铝合金桥。不过可能是太轻了,开放的第一天就因为桥身晃动而被迫关闭,从此被人称为“摇摆桥”(Wobbly Bridge)。经过两年时间的加固处理,千禧桥于2002年再次开放。桥身正对北岸圣保罗大教堂的中央拱顶,在伦敦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里,形成一道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的靓丽风景线。
进入艺术馆后,我们在楼上找到一个平台,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拍下这座桥,只可惜没找到正对桥面的地方。
言归正传,说回到泰特现代艺术馆。首先看几幅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作品。我在《两牙行》中介绍过,毕加索一生的绘画分为很多个阶段,在这能看到的均为他在1909年与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开创立体主义风格之后的作品。
这幅创作于1909年的《女人半身像》让人想起粗犷写意的非洲雕塑,毕加索用大色块的暖灰和赭黄塑造出一个女人的半身轮廓。立体主义画家喜欢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组合,比如这幅画中毕加索用锥形表现深陷的眼窝。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经历过两个阶段,一开始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分解,不注重整体的重组,颜色也比较单一,属于分析立体主义时期(Analytic cubism),这幅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而这幅创作于1937年的《哭泣的女人》则属于注重画面整体效果,不再只强调局部的分解,而且色彩较为丰富的综合立体主义时期(Synthetic cubism)。也许大家还记得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也是在这一年创作的,因为1937年德军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北方小镇格尔尼卡。毕加索听闻此事后,带着悲愤的心情绘制出大量表现法西斯暴行造成无辜民众苦难的作品,下面这幅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位不容忽视的立体派画家就是与毕加索共同创立此派别的乔治·布拉克。这幅《曼陀铃》完成于1910年,也是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布拉克喜欢画静物,尤其喜欢画乐器。他的画风简洁单纯,在画中进行分析形体的实验。这幅画的生命力由两种不同方向的运动派生:一是向上的运动,一是旋转的运动。整个画面布满形状各异的几何碎块,将中间的曼陀铃包围着,表现出一种音乐的韵律和声音的回响。
这幅《吉它和水壶》创作于1927年,布拉克用一些传统道具进行构图方面的实验。画中的物品虽然颜色暗沉但线条柔和,与以往的作品有很大不同。画家试图用吉它和水壶表现传统艺术的和谐,用苹果和枝叶表现大自然的丰腴。
西班牙有一位与毕加索比肩的现代艺术家,也是我在《两牙行》中曾多次介绍过的人物: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他是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喜欢以女人、小鸟、星星、月亮等作为他的创作主体。他从生活的自然元素中汲取灵感,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现成艺术”的形式,即用生活中现成的物件组合成一件艺术作品。这幅创作于1970年的《走钢丝者》就是用废旧的小孩儿玩具拼装成的,上面还保留着固定用的钉子,然后整个作品按照原样制作成铜塑。画家希望通过一个在钢丝上倒立的人用一只脚顶起如月亮般的女人,表现一段不可能维持下去的婚姻。
立体派后来出现许多分支,其中有一支被称为“俄耳甫斯主义”(Orphism),突出纯的抽象化结构及对明亮色彩的强调,画面基本都是由色彩鲜艳、非具象的几何图形构成。这个画派由法国画家德劳内夫妇创立。
首先看看丈夫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1885-1941)的作品。这幅《无穷的节奏》创作于1934年,画家通过一组不同颜色的圆盘以曲轴一样的结构连在一起,贯穿画面的对角线,形成一种无限律动的感觉。他的这幅画于1937年被放大后绘制到巴黎世博会航空馆的墙上,表现出一种欢乐和青春的活力。
这幅则是他的妻子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1885-1979)于1963年创作的。
最后我们看看波普艺术(Pop art)的领军人物、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的作品。他以连续重复并且颜色单调的丝网印作品《玛丽莲·梦露》为我们所熟知。这幅画被复制了无数幅,但最初的一幅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这幅作品完成于1962年8月,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去世后的几周内,梦露的形象源自她1953年的电影《尼亚加拉》。整幅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的25张梦露面孔均为明艳的彩色,用以表现她生前光鲜的一面,数量众多的头像形容这位电影演员在媒体中无处不在的巨星地位;右边的25张则为纯黑白,借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右边逐渐变淡,表现她死后最终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幅画在对500名艺术家进行的投票中,在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中排名第三。
还有一组画是让中国人很熟悉的《毛泽东》。安迪·沃霍尔总能抓住新闻热点进行快速创作,这幅画创作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安迪·沃霍尔解释说他看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在那里唯一无处不在的就是毛泽东画像。据说这幅画曾于2014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76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
现代艺术真的很难理解,因为它刻意表达的不是对具体事物的重复再现,而是创作者的感官体验,如果你不听作者讲一讲,可能始终无法了解他的意图。在这座艺术馆里还有大量声光电等视觉艺术形式的展览,转一圈下来看得我晕头转向,原计划看到晚上十点关门的,结果不到九点我们就出来了,站在千禧桥上向东眺望,伦敦的夜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