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帆《书叶翩翩》连载⑥:染的智慧:恰到好色

△小帆自述:汪帆,人称汪小帆,70后修复师。每日坐山观湖,算不上心灵手巧,却沉迷修复无法自拔,偶尔出去当当背包客,顺带访访纸。尤好旧时光里的小物件儿,偶有所得,其乐也融融。闲暇时爱拽点小文字,写不好论文,却好用轻松笔调扯扯修复生涯中的人、事、书。

未到十月,秋雨却一阵急似一阵的赶场子。一湖烟云锁瀛洲,西湖的水色、山色、天色看似虚无缥缈,细细留意,却也渐次过渡,好似泼墨晕染,色层倒是清晰分明的。屋后的芭蕉被冷雨激凌得声声作响,它比我刚进馆时长高了许多,原来似乎只有一楼的高度,现在快跟白楼屋檐比肩了,大概是不堪其重,挤挤挨挨,直往白墙边靠倚。于是,夏日里每每走过那厢,眼前总是绿荫一片,不免心中思忖:李清照的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无疑是写实了。而“舒卷”二字念出,唇齿间多少会溢出一丝书卷气来。
雨急似箭,惹得芭蕉“终夜作声清更妍”,而我倒是有点芭蕉自喜人自思了。想到前几日拜读国家图书馆郁然老师写的《英伦游学散记之二·学艺肇始》,说起她在英国学习修复时,一位教授纸张的老师发明了一套纸浆修补配色技术:用已经染好不同色度的红、黄、蓝小纸浆块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打浆,最后得出想要的颜色,然后再将纸浆滴在原件上进行修复。想来,这个方法应该与我们传统的纸浆补书原理颇为相似,但更有特色。我倒是对文中提到的那张类似色卡的色板更感兴趣。色卡上面打印着红黄蓝三原色不同配比混合而成的色样,修复师可以借助这张色卡来比对修复部位的颜色。她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深红色纸4克,浅黄色纸6克,浅蓝色纸5克,搅拌机粉碎后就得出浅棕色之类的色浆。”对于这个方法,我很是好奇:这深红色、浅黄色、浅蓝色的纸是需要自己染色的吗?如果需要自己染色,又如何可以控制每次染色的一致性呢?持着这份好奇,索性直接与郁然老师微信连了线,才得知这种色纸是出厂时就统一染制好的。正如她文中所写,染好的纸浆块色调比较浅,能够完成基础底色;若是要特别浓烈鲜艳的色彩,就需要全色或者是自己染色了。纵然如此,我已经是羡慕得不得了。即便售价不菲,又如何?若是我们传统的古籍修复也有这样一套配备的色卡,那该多幸福啊。
其实,古法今技也好,色卡色板也罢,都围绕着修复艺术如何显性化和量化的问题各显其能。细细想来,常做档案笔记,记录染色数据,同时借助于白度仪之类检测色度的现代化设备无疑是正道,但中国传统典籍载体,全然不同于国外的文献,前者的原材料之复杂,岁月浸染痕迹之多变,似乎也并非是一张小小色卡所能解决所有的难题。比如,让修复师经常颇感头痛的,是书叶边缘风化部位修复时的染色问题,往往是书籍内部的书叶颜色正常,边缘四周却风化变色,这种情况出现在竹纸印刷的较多,所以,我们会面对一种从黄色到红棕的渐变色的书叶,就跟西湖边雨后的水、山、天一样,渐次过渡,却又层次分明,只是色彩更为浓郁一些;也如同北山路上秋后的枫叶,由黄渐次转红,只是色彩更加含蓄一些。若是抛开纸张因此而劣化的前景不说,单从艺术角度而言,在一般人眼里,如此书叶,似乎更多了书卷外的些许诗情画意。但是,就修复师而言,这种病态之“美”,让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众所周知,古籍修复要求选用补纸时遵守“宁浅勿深”的原则,既要考虑保留一定程度的可辨识度,又要兼顾修复后书叶的和谐之美,面对这种渐变色的书叶,我们又当如何调理呢?平日里,每每在染色不得法,郁闷之余,几个同事苦中作乐,戏言道,我们就该染个“渐变色”来配它。戏言终究是戏言,说完一笑,缓释了心理纠结,唯此功劳而已。但若是找准了主色调又该如何去配这变化色呢?哈姆雷特说:“这是个问题”。
我的老师胡玉清先生常常就这个问题和我探讨。她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技术上的一些问题,若不与我们交代清楚,心里总觉得既对不起这册书,也对不住学生。2015年,我在她的指导下修复《唐诗拾遗》时,我们就为遇到的染色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时至今日,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耳边依然会响起老师清亮的声音:“汪帆,你说,这浅一色,是个什么概念?浅多少才是这一色呢? 有标准吗?”我自认是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在修复过程中特易犯病,其主要症状是:好不容易染点纸出来,左看右看不满意,拼了命的追求完美、和谐。老师不答应了,一拍板:“就它了,你太纠结了,还修不修书啦?”其实,真上手比划,她比我更纠结:“不行,不行,这颜色不舒服,一会儿我们加个班吧,别急着走了,再染点颜色。什么?吃饭,吃啥吃呀,纸不染出来,明天拿啥补呀,就知道吃……”。“舒服”两个字,是我听老师说得最多,也是最动听的两个字。可简简单单的这两个字,细想起来却蕴含着无数的意味。要言之,就是无“过”、无“不及”。达到此境界,说说简单,难度实在不小。记得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曾展出过一批宋刻珍品,其中有一部前人修复过的书,天地均接补纸,但补纸颜色明显深于书叶,与整体明显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书的美观。很显然,这是修复前辈为追求一时之完美,而违反了“宁浅勿深”的原则所致。在古籍修复中,传统工艺往往采用植物染料,有些植物染料,如藤黄、花青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易挥发变色。而经过植物滤液(比如橡椀、红茶)染色后的纸张,经年累月后,颜色会不可避免地逐渐自然趋深。这就要求我们在染色的过程中高度关注这一特性,要有意识的“打提前量”,也就是说,不但要考虑补纸使用时的“当下”之色,而且要未雨绸缪,为补纸将来可能出现的颜色变数预留足够的融合空间。正如同高明的棋手,落子前不但要斩获应急救局的近利,更志在比对手的思路快三步谋局的远功。而《唐诗拾遗》书叶的变化,远比风化书叶的变色要复杂,它被水渍污染,其色由浅至深逐渐加重,至最后几叶,甚至由茶色中分变出现了红色调,甚至灰黑色调。基于该书书叶当下的实际颜色,以及为将来留下进一步“色变”余地的考虑,老师就带着我染出一系列的同类色。何谓同类色?就是选定一种植物原料滤液作为基础色,然后分别兑入不同比例量的纯净水,染出三种深浅不一的颜色,渐次变化,以便修复时有选择的使用。再以这种基础色调为准,兑入呈红色调的植物滤液及微量墨色,染出与末叶相匹配的纸张。情同此理,在匹配该书前后护叶时,我们也考虑到了两者的色差,在染色时,有意识地使前护叶比后护叶浅两个色号,借此避免将来可能出现护叶与书叶颜色相差过大的结果,最终使得整部书看起来十分协调,以及——“舒服”。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不能单纯满足于当下和谐的染色效果,而应风物长宜放眼量。须知,一册古籍经过修复师的手,其成败与否,不仅仅是接受当下的检验,更要承受历史与后人的评判,兹事体大。为此,利用细微的色差,使补纸适用于不同的书叶,又以各种与书叶颜色相近的同类色、同性色组成统一的基调,使其产生整体和谐的效果,以“浅一色”去解释修复后的可辨识度,用整体协调性去阐述圆融之修复艺术性,这种 “未雨绸缪的色变预期”思维,是否应当伴随我们整个染色过程呢?
与时俱进,学习、使用国外科学、严密的技术,努力使我们的修复技术趋向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是必要与必须的,但同样不可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折射。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从方法论上说,就是适度、适当,恰到好处。古人说“执两用中”,何谓“执中”?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和谐。反之,就会“过”与“不及”,影响到事物的和谐,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似乎应该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处世、做事都亦然。就如同布兰迪的修复理论锻造出来的种种原则早已彻底融合贯穿了意大利古籍的保护理论和实践,但适合于保护意大利文化的基因和血液,植入中国土壤时还是需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检验、浸润。我们可以借助西方的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来构建我们的修复方案,可以用精妙的科学仪器来分析检测,获得最完美的数据,但我们据此得出的结果往往还是一个可变值,它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可变范围。此刻,我们血液中所融入的传统人文审美观,就会根据每个人自身的修养,去消融这个变数,帮助我们追寻那种极致的美——“舒服”。犹如诗歌,欧洲诗人需要十四行长诗来抒发无以排遣的情怀,而中国的诗人,只需怡然自得的依傍在芭蕉叶下,雨滴够响,叶子够宽,托得起三五十字的心情宣泄,足矣。
(0)

相关推荐

  • 杨利群:妙手“续命”让古籍重获新生

    杨立群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握着"手术刀",杨利群要"医治"的却不是病人,而是经年累月流传的古籍.它们因虫蛀.鼠啮.絮化等"病害",在垂危之际来 ...

  • 修复师手札 | ​故纸堆中岁月长

    2020年盛夏时分,暑热炙烤着京城,坐落在东南三环的首都图书馆因疫情防控需要,只开放了两层阅览室,读者寥寥.在A座四楼的内部办公区,紧邻着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的就是古籍修复组.酷暑时每每经过,见到 ...

  • 修书丨看古籍修复师如何妙手回春

    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和文化节目将目光聚焦于古籍保护行业,古籍修复者师这一"神秘"的职业渐渐为人所知.古 ...

  • 中国首个植物染棉线实物色卡(第一稿)问世

    此前,国染馆与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中心联合发布了天然纤维布料的<中国植物染色色卡>(含棉麻丝毛). 今天,首次发布中国首个植物染棉线实物色卡(第一稿). 这套色卡,是国染馆地二十期学员学习期间 ...

  • 汪帆:《唐诗拾遗》的修复

    此次我参加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的参赛作品,是2015 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成立时,在导师胡玉清的指导下修复的明嘉靖十八年(1539)牛斗刻本<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 ...

  • 小帆说纸 | “玩”出来的加工纸

    汪帆 ■ 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我在全国各地走访纸张,一直以来,以原纸为主,并未特地去找寻过加工纸,毕竟,古籍素雅清淡,少有特别的花色,再说,原纸数量品种之多,也足够我寻访一阵子了,哪还顾得上加工纸, ...

  • 好高级!用植物染出的自然色卡,也太符合国人审美了吧

    图:小红书@山雨葵 喜爱植物的人,大多也喜爱手工.这两者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同样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植物虽不会说话,亦满含深情.与阳光嬉戏,在风霜中成长,从萌芽至枯萎,从花叶到果,每一阶段都 ...

  • 诗韵飞扬 / 杨书娟 柔风渐染水幽深,柳眼初开煞可人(30)

    庚子年夜雨有感 文/花影琴韵 水火蝗瘟十面围,庚年风雨竞相摧. 苍天有泪化雷动,痛为人间哭一回. 2020.2.15 注:庚子年瘟疫起,世界各地战乱,大火,水灾,蝗灾不断.正月二十一,是夜大雨兼雷声, ...

  •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求真连载一

    考究一本书的思想,我们仍然需要考察该书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了解该书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目的是更为深刻地理解该书作者的创作目的或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老子其人为谁,老子 ...

  • 缅怀 | 游寿先生书叶帅诗

    4月28日 是叶剑英元帅123周年诞辰 谨辑刊 游寿先生书叶帅诗 以为纪念 叶剑英 1897-1986 (好古摄于叶剑英纪念馆) 游寿先生书叶帅诗欣赏 1960年7月22日到海拉尔作呼伦贝尔草原之游, ...

  • 千帆过尽,不染岁月风尘

    ​ 千帆过尽,不染岁月风尘文:夜阑     编辑:Seanli 凉风瑟瑟,烟波潋滟,凌晨的河面,薄雾笼罩,烟沙迷漫,彼岸的青山黛瓦如空中楼阁,若隐若现.让人想起身着霓裳羽衣,起舞弄清影的丽人.独自行走 ...

  • 我的国际象棋私人书单(连载17)——谢军

    作者:薛伟庆 讲中国的国际象棋,谢军肯定是最不能忽视的那个人.这本书我很喜欢,不光因为它的主角是谢军,也不光因为这书从某种程度来说,忠实记录了中国的国际象棋水平的发展历程:据我估计,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第 ...

  • 汪平​:玉殇连载三——绝招​

    本号原创文章三百八十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汪 ...

  • 汪平​:玉殇连载四——又一轮圈套

    本号原创文章三百八十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汪 ...

  • 汪平​:玉殇连载五——金蝉脱壳​

    本号原创文章三百八十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