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梦| 纳格拉洞藏经亲历记•探险篇

和军,男,纳西族,生于1963年8月,原云南省迪庆州图书馆业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2009-2020年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十二年,师从古籍修复导师杨利群,全程参与云南省古籍修复工作,是纳格拉洞藏经发现、发掘、修复和修复成果展的唯一亲历者。2016年1月,依据迪庆藏族自治州靠藏政策提前退养,建立个人古籍修复室,实地考察和采集云南民间古法手工纸,志愿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云南实施的古籍保护活动,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和迪庆州图书馆聘邀的古籍保护专家。个人喜好古籍保护、鉴兰养兰、户外探险、鉴赏淘宝和摄影。
庄房:清幽的宿营地
2010年10月14日早上7点半,8人发掘小分队从营地出发,沿着通往纳格拉的徒步路径,步行10公里后,走到一个两面崖壁夹峙的沟谷下面。向导说,山洞大约就在山沟上面悬崖顶端的云层那里。仰头上看,山体非常陡峭,仰视的角度不低于75度,根本没有路,我们就往山谷的左侧“之”字型旋折而上,翻越岩石坍塌区、钻石缝、攀崖壁、穿密林、砍竹洞……耗时4个小时抵达洞口。山洞被高大的人工石墙挡住,只能从一根6米长的独木梯爬进小门——一个标准的堡垒式洞穴呈现在我们面前。
风雨之中

披荆斩棘

初次探洞时砍出的竹林通道

攀爬坍塌区

路不盈尺,万丈深渊

小心!悬崖边的土非常松

“路”下的树是仅有的安全防护
上下皆悬崖

悬崖坠亡的岩羊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掩体

洞里比较宽敞,有明显的伙房、住房和羊圈,洞的最深处有水源,经卷散落在地势较高的住房一侧,所有的一切都明显地被人破坏过。

堡垒式的洞穴

洞口与独木悬梯

残垣断壁

洞中之洞——地穴

洞中水源
我们抓紧时间粗略地观察洞内情况之后,马上收集散落的藏经。午餐是冷水加冷馒头,根本顾不上手是否干净,环境是否卫生,饿极了只管填饱肚子就行。藏经被倒了的石墙和木屋压住,我们翻石块、移木头、用手刨……把16个大口袋全部装满时,已近下午6点,离天黑只有两个多小时。我们每个人负责两个口袋,急忙拖着口袋往山下窜……回到营地时已经天黑,我们自己烧火做饭,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肉,喝着青稞酒,说着这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一天,所有的劳累都随之烟消云散。

残留的藏经

一片一片叠卷起来放进口袋里

拾漏

冷水送冷馒头的午餐

由于第一次发掘没能把全部经文弄下山,时隔四天,我们进行第二次发掘,把发现的所有经文全都打扫干净。相对第一次发掘,第二次发掘已经“轻车熟路”,剩下的经文也不多,时间相对宽余,我们搜寻到了穴居人走过的路,路的遗迹非常窄,大部分路段只容一人一马通过。离藏经洞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掩体,掩体面向一段贴着崖壁的仅可一人单行的羊肠小道。从掩体向外看视线极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后,下悬崖的路更加危险,许多路段宽不盈尺,下面是万丈深渊。不过,这一段路程鸟瞰风景和周边的丹霞地貌却是特别特别地壮美。

帽与手

夜宴

每次返程都爆胎
本来,藏经洞的经文发掘结束了,假设没有特别的需要也不可能再去第三次。但是时隔8年之后,我已退养离开了工作岗位,特别地需要出现了。我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委托,为“册府千华——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成果展”提供整个发掘和修复过程的实景实物照片。由于前两次发掘时间紧促,没有充足的实地场景拍摄时间,所以,现场照片并不完整。因而,为了补充实地场景图片,我特别地安排了宽裕的5天时间,再一次重走发掘路,补拍了大展需要的照片,同时,也从壮美的岗曲河谷收获了深度旅游的快乐和河谷淘宝带来的收获。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