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最具历史特色的街道|你记不住每幢建筑的门牌号,却能记住它曾经的主人

小城广场西北角向西就是布拉格小城区最著名的街道:聂鲁达街,它是波西米亚王朝时期“皇家之路”的一部分,通往山上的城堡。这里最早曾叫马刺街,为1267年奥托卡二世时期修建。捷克19世纪小说家、诗人和记者扬·Ÿ聂鲁达(Jan Neruda,1834-1891)曾居住于此,并写下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条街道。

这条街上的大部分建筑为17-19世纪重建,当时以浮雕或壁画作为房屋标志,相当于今天的门牌号。聂鲁达就住在街西头这栋以两个太阳为标志的楼内。这座黄房子建于1690年,现在楼上的两扇窗户之间制作了一块纪念聂鲁达的铜牌。

我们从街东头慢慢往上走,12号是18世纪捷克小提琴家Leonard Pradter曾居住过的“三把小提琴之屋”。人们当时喜欢以自己的职业、信仰、喜好、绰号等作为建筑标志,让人记住建筑的同时也记住房屋的主人。

这幢插着罗马尼亚和欧盟旗帜的是莫尔辛斯基宫,建于1714年,现为罗马尼亚大使馆。门口的雕塑出自著名雕塑家F. M. Brokoff之手,我们在查理大桥上已经看过很多他的作品了。

不远的意大利大使馆,以前为克罗法特斯基宫,建于1721年。门口的雕塑为马蒂亚斯Ÿ·布劳恩的作品。

再往上走还有建于1726年的“红狮之屋”和建于1734年的“绿龙虾之屋”。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每幢建筑都有一蓝一红两个门牌,它们分属于两种编号机制。红门牌为老编号,首次编制于1770年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e Terezie,1717--1780)统治时期,采用普鲁士门牌编制法,一般从街口开始顺时针(少数为逆时针)至街道尽头绕一圈再回到街口,按自然数顺序排列,以后出现新建筑则继续分配后面的号码,但是1805-1815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重排。按照这种方法,1805-1815年以前的建筑均按位置顺序编号,1815年以后的建筑则按建造时间先后,越新的建筑号码越大。它的好处是可以记录整条街的建筑历史进程,缺点是新建筑多了容易找不到。1857年又引入了新编号,使用蓝门牌,采用欧洲普遍使用的门牌编制法,通常按照从东向西,从南向北,左奇右偶,奇偶数分别按顺序排列编号。如果在两幢老建筑之间出现新建筑,则采用临近号码加后缀的方式,这点与中国基本相同。

您的每一次打赏和点赞都是对作者最好的鼓励。谢谢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