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垣备忘||滴溜山长城的拦马墙与排水系统

想起滴溜山段长城,即云蒙山残长城遗址公园内,景区介绍有北齐长城。之前去过两次,都没能近前观察。正好周末有时间,不妨再次前往看看。

(一)景区所谓北齐长城,应是拦马墙

因为这儿以前是景区, 不知现在是否还开放,但看门的一个妇人脾气不大好,我们还是绕道而行。

翻了一座山,爬升了200余米,等踏上这段长城的时候,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登城点在景区命名的将军楼附近。

这座楼遗产网的编号为密云567号敌台,《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64号,俗称四台楼。

但这些俗称与景区的命名可能有所冲突,不知是哪一方的叫法符合民间的习惯:

162号敌台,考古报告无俗称,景区俗称三道边楼;

163号敌台,考古报告俗称三道楼,景区俗称将军楼;

164号楼台,考古报告俗称四道楼,景区俗称四台楼。

根据以前来时的印象,景区示意图上所标记的“北齐长城”,应当就在将军楼附近的主墙体之外。于是越过将军楼下的垭口,向墙外寻找

一截因为深陷而倾覆了一个角度的一段墙体,呈现在眼前,跟主墙体大概数米之距。

继续下行,还有一截短墙,与刚才所见,似为同一时代的构筑物。

这两道墙体,考古报告没有记载。怪不得景区会称为“北齐长城”,连专业考古人员都没有考察,找不到出处,只好凭猜测命名了。

再往下行,没有新的发现。

于是往上返回。此时见到西侧还有一截短墙。这段墙隐藏在荒草之中,比第一段墙体保存更好,材质为灰白色的片石,石块间以泥土粘合。

这段墙的走势,是第一段墙体的西延。

观察这附近的山势,这段矮墙外侧,正是一条深沟。考古报告叫牛槽沟。

两道墙体东侧,是高耸于绝壁之上的将军楼,即567号敌台。

而两道墙体,正处于将军楼附近低矮的垭口处,向东接绝壁。

矮墙之下,坡陡难行,像是人工铲削过。

于是沿墙外的小径西行。这条小路之下,即是陡立的土坡。这种直立的土坡,如果不经铲削,很难自然形成。

站在小径之上向外探看,看不清坡壁是否有墙体。走了很远,没有发现,于是返回。

这两道矮墙,会是北齐长城吗?

根据考古报告,四台楼(即密云568号敌台)南侧地名为拦马墙,569号敌台(圆形敌台,考古报告为墩台36号)南侧为拦马墙沟。这两处地名都与拦马墙相关。但这主墙体之内并没有墙体,为何会形成拦马墙与拦马墙沟的地名呢?

而恰好567号敌台外侧有2道墙体,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另外,567号敌台外侧,距567号敌台400米,峰顶有一座墩台(长城遗产网没有标记),考古报告编号为墩台36号。这座墩台,应与567号敌台处的垭口的防御有关。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判断,这两道矮墙,景区所谓“北齐长城”,实为明长城的拦马墙。上方的所谓拦马墙、拦马墙沟的地名,均应与这道拦马墙的存在有关系,很可能拦马墙还在向西延伸,虽然此次没有观察到。

长城考察时,记录地名本来就在混淆之处,包括将军楼、三道楼、四台楼的名称,都存在着误记。拦马墙沟,或许是指主墙体外侧的沟谷。

附近的北石城墙体,存在着更加高大壮观的拦马墙,保存状况非常好,几乎不亚于主墙体。那段墙体,新云蒙山景区也命名为“北齐长城”,且称为“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但据考古报告,明确其属于明长城的拦马墙。

滴溜山与北石城相距不远,同属于石塘路,两处的拦马墙,从防御体系的设置上,亦有相近之处。

(二)这段墙体上的排水系统

从拦马墙返回,在外侧所观察的主墙体,又吸引了我的注意。

墙体上分布有两排孔洞,间以小块的石块支撑。

小块石块之间,构成孔隙或孔洞。

比较:北石城墙体的排水系统

这种墙体的结构,与北石城墙体完全相同。

当时见到这段墙体的时候,就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排水的设施。

比较:现代建筑仍在使用的排水设施

其实,这种排水设施,现代仍然在使用。比如:八达岭高速关沟段高架路,沿路从侧下方行走时,会观察到很多这种排水孔。那儿的排水孔更大些,但没有这种墙体上的密集,不是成排的,而是像树行一样,斜向成行。

比较:密云404敌台的腰线的排水系统

这种排水系统,还曾经出现在个别敌台的墙体之上,如陈家峪关东侧的密云404号敌台。

虽然404号敌台 的这种孔隙,比较明显的是一种圆木孔的形式,且部分孔洞内仍残留有木屑,但仍有部分地段与北石城、滴溜山段的墙体相同,以小石块在墙体间支撑。其实,以圆木支撑,圆木四周以坚实的三合土灰浆粘合,并不影响其作为排水系统的使用,凝固的三合土的坚固性已经是得到验证的,圆木本身也可以做为导水材料,其腐朽以后,也是三合土早已凝固之时,留下的木孔柱更利于排水。

这一点在考古报告中也得到了验证,考古报告对404号敌台木柱孔的说明为排湿。

30多度的高温,对继续向上爬升产生了心理障碍。于是决定做一次休闲游,反正这一段已经走过两次。

对面山体的地层断裂带,裸露在外,非常明显。

墙体外侧的36号墩台,应当就在墙体外侧的那道山梁上,没有留意到。

距离起点2.05km 当前海拔370m

(三)墙体上的铺房及其他遗存

沿墙体下行,有数座小铺房。这些铺房,应都经过景区的修复。

铺房1。

铺房2。

铺房3。

铺房4。

这处遗存,应是炮台。

这是景区命名的三道边楼。券窗以上早年已经毁坏,重新修复的顶部,修成了一个平台,券门封堵,无法进入。

墙体间有三合土粘合,虽然是毛石墙,但还是挺坚固。

下山时,从桃源谷景区下撤。在山谷遇见南石城水关遗址文保碑,只是已经痕迹全无了。

水关处的山谷。

本来想再找找南北石城的遗迹。从遗产网上,竟然没有找到标注的位置。太阳下呆立了一会,也没有合适的人打听。于是作罢。

2021-06-27 ,29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