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裁员?谢邀,我要上市
都在收缩过冬。
美团的王兴前几天转了一个段子,说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很多强国网友不以为然,认为这仅是针对美团自身的。
可实际上,互联网的寒冬潮早就已经悄然来临。
几年前那种只靠几张华美的PPT便能圈来一波热钱融资,创业公司扩张招募而来的员工坐在工位里喝喝下午茶、发发微博,舒适着度过每一天的好日子,也就徒剩回忆了。
于是回归现实。
趣店裁员、斗鱼裁员、再到知乎裁员,虽说官方的口径多以人员正常优化调整的说辞来对外以正视听,但收缩节流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裁员拿到一定的赔偿,还算不坏的结果。
要知道蘑菇街历经八年终于上市之后,陪公司熬到现在的老员工们终于等来了期权套现的曙光,却突然发现,他们手的的期权竟然是以25比1的比例折算成美股ADS,据说计算下来,5万期权总值还不如别人一年年终奖。
1
正在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的,知乎也在其列。
日前脉脉上有消息说,知乎要裁掉数百人,精简下业务线,还认为知乎是为其过去的规模、人员扩张买单。
知乎的回应挺有意思,除了否认“裁员”这个字眼,还特别强调知乎在今年年中已经完成2.7亿美元E轮融资。
来源脉脉
言下之意是我们不缺钱。
那么此时知乎进行人员调整的用意,可能就跟缩减预算、开源节流,以准备冲刺上市有关。
毕竟知乎成立至今已经七年多了,并且业已完成了E轮融资,是时候让投资人有退出通道了。据悉,知乎新任CFO孙伟已经于11月到岗,此前在蜜芽担任CFO一职。
且在今年世界杯期间,知乎宣布刘昊然成为首位品牌代言人,让刘昊然念着“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台词进行了密集广告投放,搞得一向逼格满满的知乎用户非常尴尬。
这是在外宣端。
内部上,今年上半年知乎将其旗下知识付费业务进行整合,把知乎 live、知乎书店、读书会、私家课等产品统一升级为知乎大学,形成了基于「课」+「书」+「训练营」完整体系的用户场景平台。这样的策略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投资人更加清晰地注意到知乎的营利模式和赚钱能力。
抓紧上市,在知识付费风口还有故事可讲的情况下,这是知乎发展至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知乎其实也很努力,你看在官方口径中,知乎下一步还要加大AI 技术的投入。
2
知乎一向自诩站在用户鄙视链顶端,但本身是处于非常尴尬矛盾的处境的。
一方面要维持中产阶级或者精英分子独有的社区气质,另一方面则要谋求商业化、规模化。
创始人周源也不是豆瓣的阿北,阿北可以为了保持豆瓣一以贯之的社区定位,能够抗拒资本,不妥协,但周源不一样。
周源理想下的知乎,是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小而美的存在,不是知乎的理想定位。
事实上早在2013年开放注册前,知乎团队便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小众网站,还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网站?」他们的回答就是后者。
所以知乎是势必要逐步开放,寻求更广泛的增长,跟微博一样,开始下沉。
只是如此一来,海量的用户涌入,问答突显出回答虚假化、问题套路化等问题。伴随着核心人群的扩散,整体用户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放宽。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吹牛皮、讲故事来吸引关注,各样的营销号屡禁不止。
2014年年初,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已多时的知乎名人:@keso、@和菜头、@佐藤谦一、@徐小平、@李开复……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
周源认为原因有很多,并不只是知乎产品本身的问题。例如,Keso与和菜头等人貌似很久都不使用微博、SNS等社交产品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名人平时较忙,而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或论证等等。
原因有很多,但结果只有一个。知乎的内容生态质量很显眼的下降了。
用户们开始抱怨,自己是因为满屏的深度文章,才毫不犹豫注册知乎的,但现在一打开它,不少内容却是“的说唱 rap 水平到底如何?”,“娱乐圈到底有多乱”,“薛之谦凭什么继续火”等快餐娱乐化信息。
以及还有快手化的短视频。
用户都说知乎变了。
实际上知乎自己也承认,以前的Slogan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变成了“发现更大的世界”。对于此转变,有用户是这样解读的,知乎从一个分享知识的问答社区转变成一个以猎奇和热点为导向的社交网站。
3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知乎是需要实现商业价值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产阶级刮起了一阵焦虑风,他们都很担心被同龄人抛弃,担心跟不上时代,或者踏不准节点,以至于错过了未来。
于是知识付费风口就借势而起。只是刮了两三年之久,仍是没有成为气候。或是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命题,又或者他们发现就算购买了付费知识产品,要么不去利用,要么利用了也没多大价值,总之知识付费的欲望体现在用户端,热情总是欠缺了什么。
知乎希望借助知识付费打开局面,也没能站的太稳。它发现知识付费是件美好的外衣,可以鼓吹可以造势,但不能核心依赖。
归根结底,知乎还是走回传统的流量路数,卖起了广告,当然对外宣传的是“知识营销”。
2017年知乎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渠道下沉,用户扩张,飞页广告,以及使用信息流,将一些娱乐化、广告主的内容推送到用户的面前。
那年的平安夜,知乎上出现了大型公关翻车事件。
一则“高通845与麒麟970,究竟谁的AI更强?”的提问,两位知乎大V 图灵Don与张小凡,一先一后分别谢邀,给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答案,且均带有明显的官方口吻,倾向于捧高通。
并且高通正是知乎的甲方爸爸,后者此前还进行了官宣推广,称知乎与高通打造的知识营销案例获得了某机构的最佳社会化营销奖。
这被全网用户一片群嘲。昔日的谢邀抬手、昔日分享知识的知乎大V,全都走下神坛,露出了原型。
知乎急于上市,离商业化越来越近,离它本来面目就越来越远。知乎用户就更难维持其高昂的头了。
互联网也就更加务实,再没了理想主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