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抢“鲜”看■王浩若:读白描先生《天下第一渠》——关山万里游子情,尽在江河白描中
魏锋专访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关山万里游子情,尽在江河白描中
文/王浩若
书名:《天下第一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8820号
作者:白描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天下第一渠》入选2019年3月文学好书榜榜单】《天下第一渠》以为郑国渠立传的方式,依据时间顺序描绘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辅以大量的文献记述、考古发现、神话传说等,完成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和时代命运的艺术再现,并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探寻这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蕴含着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进步的人文关怀。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和凝练有力的语言,完成了对一条大渠的全方位解读,对民族文化的峻切思考,对苍生大地的真诚关注,对历史变迁的当下纪录。
好书抢“鲜”看■贾平凹:《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好书抢“鲜”看■党靖:《天下第一渠》带给您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精彩点评■冯日乾:文章常共大江流——在《天下第一渠》首发式上的发言
创作心迹■白描:写作《天下第一渠》,是我对家乡的致敬,是对这块厚重土地的一份回报……
品读■魏锋: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在丰富的汉语词典里,有一个成语叫“泾渭分明”,描述的是长安城外,渭河之滨的一道风景线:
泾河与渭河交汇处,两水一清一浊,清晰的分界线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今天的西安城北高陵区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也成为无数华夏儿女一生的牵挂。
■1
2019年4月16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泾阳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咸阳市新华书店,陕西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有限公司协办的“情系故乡·著名作家白描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首发式在泾阳县宾馆举行。
一大早,我从未央路乘坐公交车启程前往泾阳。沿途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当目光越过丘墚壕沟,眺望泾水渭水流出的山水之间,泾水似练,青山如黛,仿佛看到一个英俊少年走在上学的雾岚和清晨太阳的光晕中,一个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拉上架子车汗流滴洒在泾惠渠的水流里。
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在致辞中说,泾阳历史文化悠久,文脉源远流长,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底蕴是泾阳独有的精神财富,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傲然于世的历史遗产。白描作为泾阳籍作家,他的《天下第一渠》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郑国渠的前世今生,为进一步增强咸阳文化自信,泾阳文化自信做出积极的贡献。
泾阳县委书记张渭在致辞中说,《天下第一渠》这部40万字的专著,以历朝历代的流变演进为主线,纵向发掘追溯了郑国渠的风云历史,横向铺叙了关中大地农耕文明的传承样态。流淌了两千多年的郑国渠,于 2016年成功“申遗”,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八百里秦川的一张“金色名片”。
《天下第一渠》必将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最真实的历史原态;也必将进一步坚定泾阳、咸阳和陕西的文化自信,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发掘泾阳的文化资源,传承好、弘扬好泾阳的历史文化,唱响“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咸阳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主任赵宁发言时说:《天下第一渠》在2017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会上,全票通过。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马毅出席首发仪式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宣读贾平凹书面讲话:白描是我的老朋友,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在京城,他主持鲁迅文学院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说他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绝非溢美,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在青年作家中有着崇高威望。卸任公职后,尽管年过花甲,他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不断有新的作品,而且有几部堪称重量级作品。《天下第一渠》是他写故乡的一本大书。大题材,需要大手笔,白描力能扛鼎,写得大气磅礴,雄浑厚重,又善于举重若轻,纵横捭阖,从容有致。《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出席首发式,他说:白描先生是从泾阳走出的著名作家、文学教育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时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天下第一渠》是白描先生为回馈家乡在我省出版的一部长篇力作,我们很感激他能把《天下第一渠》交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我社的信任,也是对我社的肯定。
《天下第一渠》是白描先生在多次跋山涉水、寻访溯源之后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部近40万字的作品,也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前世今生的宏大叙事作品。不仅描绘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还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探寻这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可以说,通过这部作品,白描先生以其饱含深情的文字,完成了对一条大渠的全方位解读,对民族文化的热切思考以及对苍生大地的真诚关注。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修建在关中大地上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世界灌溉工程文化遗产,不光为后世留下了风采独特的水科学和水文化,而且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其衍生的文化乃是中华文化最具内涵、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除多年前一出秦腔剧《郑国渠》外,尚无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描写过郑国渠。《天下第一渠》的写作和出版,将弥补这一缺憾。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讴歌,是对中国精神的赞颂,对提高民族自豪感、提升继往开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发展关中地方旅游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家、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泾阳县作协原主席 冯日乾点评《天下第一渠》
评论家、《小说评论》原主编 李星点评《天下第一渠》
李国平(陕西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 评论家)点评《天下第一渠》
嘉宾代表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科教文卫主任、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陕西省文学基金会理事长雷涛发言
嘉宾代表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西安市作协主席 著名作家吴克敬 发言
陕西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良妙发言
2019年4月16日上午,在“情系故乡·著名作家白描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首发式上,白描现场分享创作思想。他说,流淌了2000多年的郑国渠历经沧桑巨变,满载无数故事,但这一切,在史典文献中记载很少,许多重要线索,都淹没在历史尘烟中,写作《天下第一渠》,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是他对家乡的致敬,是对这块厚重土地的一份回报,是交给家乡父老乡亲的一份作业。他期待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走进家乡泾阳,了解泾阳,喜欢泾阳。
他就是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先生。
四月是关中平原最美的季节,望着窗外。我想起了和白描先生几十年的交往。1983年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认识白描先生时他在《延河》文学编辑部担任主编。1993年在北京再见面时,我们的相逢还和水有关,当时他住在北京新街口里,我住在新街口外,中间是积水潭。我当时就工作生活在附近的小西天,北面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
积水潭源于元代时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河水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的一个湖泊,就是今天北京城内的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新街口豁口外西侧、护城河北有一大苇塘,塘深约2米。元代时是积水潭的一部分,明代筑城将它分割于城外。1958年,苇塘被疏浚成湖,命名为“太平湖”。太平湖与护城河仅一堤之隔,与护城河相通。一到夏天,太平湖的北半边荷花盛开,夜间蛙声一片,使“太平观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称。
1966年,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尽,又使太平湖在北京人心中有了一种独特的牵挂。
而在对面的冰窖胡同里,住着一位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大儒。“犯言直谏”,敢当面和毛泽东过招的梁漱溟先生。他说自己一生不断追求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人生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中国问题,也就是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梁漱溟先生就是这样狷介狂放,傲骨担当。
本文作者(左)与白描先生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长篇小说《人兽》,中短篇小说集《恩怨》,散文集《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等,文学论著《作家素质论》《论路遥的小说创作》等,书法作品集《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出版和发表玉文化专著《翡翠中华》《中华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玉演天华》等。连续多年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任总鉴评。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多次获得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在积水潭的朝晖里,有白描先生驾驶的秦川.佛莱尔小汽车,每天奔跑在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上班的路上;在积水潭的夕阳下也有我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的北漂日子。那时我驾驶着自己买的第一辆汽车:广州标志辛劳并快乐着。当时的北京马路还显的很宽敞,私家车还很稀有,汽油一公升只要一块钱。我和白描先生,因为文学因为老乡因为近在咫尺,常来小西天的西北饭馆,常去他地震篷改造的简陋书房,一起和在京的陕西乡党周明,雷抒雁,阎纲,何西来吃油泼面羊肉泡馍。
每当夕阳西下,我从积水潭走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曾经在这里,早晨迈着一双小脚,端着一盘子早餐,送到我的办公室,我潸然泪下。
■2
汽车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泾阳县城东,这里有一个广场,周边栽植花草林木,间有回曲甬道,中心耸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岩人物塑像:郑国神情庄重,左手持卷,目视前方。雕塑基座为八面浮雕,生动地刻画了郑国修渠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云际会的历史事件。
来自各地的文友向白描老师送上祝贺
一大波读者正在排队签字,当日突破千册大关!
公元前246年至前250年的一天,郑国受命韩王,从国都新郑出发,经由函谷关入秦。踏上秦国土地,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这项工程是由郑国设计并主持施工的,后人便将此渠而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傲然于世的历史遗产,它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4万公顷。
郑国渠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渠道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数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郑国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让当时本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平原得以丰饶,“天府之国”这个称谓在历史上最初就是指关中平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郑国渠的修筑。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3
《孟子·离娄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如果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白描先生作为一位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恰如其分。
2017年4月,带着永恒的乡愁,带着对家乡风土的虔诚膜拜和无限眷恋,白描先生开始了他的文化探寻之旅。从甘肃、宁夏开始追根溯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实地踏勘,经历两年的劳顿奔波,终于完成了《天下第一渠》的创作。
在《天下第一渠》里白描先生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郑国渠的前世今生: “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如何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一项工程和一段历史,一本书和它所记录的故事,首发式上,80多岁的冯日乾老人动情发言,他的话似大江东去,如细雨飘落,那份从容淡定,与《天下第一渠》的精美可谓相映成辉:
——白描从历史深处的蛛丝马迹打开了思路,缜密分析,驰骋想象,荡开这一题材中横亘于前的一个个难点,纵横捭阖,有声有色地为我们描绘了那个计谋百出的特殊年代所催生的对秦国、对秦地人民具有“万世之功”的水利奇迹——郑国渠;为我们复活了一个尴尬而伟大的历史人物——郑国。并且,引领我们感受了一代雄主秦嬴政的王者风范,——正是他,最终成就了郑国在古代水利史上的美名。
活动现场上学富五车的李继凯院长,成就斐然的刘明琪总编,脱颖而出的张宗涛作家和我一样为白描先生高兴。现场观众热情洋溢签售近千册,礼堂里还有一大波读者正在排队签字,白描先生目不暇接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傅功振教授和他们当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同班同学还在餐厅里翘首以待。
我想,这个的新书发布会,把不忘初心用在白描先生身上名副其实,他已经光荣的完成了对家乡的使命。正如鲁迅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4
中午,会议安排了自助餐,我和著名诗人子页,闻频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旁边是白描担任《延河》主编时最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秀外慧中的作家张艳茜女士,谈起当年长安城的文坛往事,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子页,白描就是哪个时代文学青年心目中的男神,八十年代,那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和理想的年代。
我坐在泾阳宾馆的餐厅,攸然想起了在北京时和子页白描常在一起的后沙峪镇。
后沙峪镇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温榆河畔,属温榆河流域,北运河水系,平原地貌,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子页,白描二位先生曾经购置新房生活在这里。
2013年,因为他们的缘故,我也乔迁于此。温榆河从镇域西侧蜿蜒流经,中央别墅区依温榆河而建,错落有致;罗马湖则是镶嵌在后沙峪中部的一颗明珠,附近各国风情美食汇集,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聚集区。白描先生当时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桃李满天下,作家名流,高朋满座。他曾经在后沙峪的小院里给自己建造了一座精致的木屋书房,曾经有一只爱犬给他看家护院。车辆也曾经鸟枪换炮奥迪a6_奔驰越野。遗憾的是子页,白描二位先生先后搬家离开后沙峪了,大家再也不能共同分享温榆河水,一起品尝那里的特色美食了。
吃完饭又聊了一会,相逢总是匆匆,下午和白描先生告别时,看到他脚步沉重一身疲惫,子页先生转过身来对我说,岁月不饶人,不能再拼命了。是的,当岁月老去了,人也退休了,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使命也渐渐清晰。
■5
回西安的路上,车窗外车水马龙依旧。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我想起了 2017年3月19日在参加子页诗歌朗诵会时同学赵润会有感而发:
您老了
您的学生——
我们也老了
但是诗未老
梦还在
心底里的执着
不曾老,也不会老
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从来没有离开过诗行
是心中诗意
鼓舞走过坎坷困难
走向远方
假如时光不老
就不会有青春的梦想,
也不会有饱经风霜的凛冽
也不会有世纪老人的坦荡与从容
也不会有对真理的执着的呼唤
也不会有对自由的歌唱
春天里听到的声音
是诗人的歌唱
最清脆
最隽永的
最打动心灵
深沉诗里有回忆
一行一行就是人生印痕
但是诗的伟大
在于创造伟大的心灵……
子页先生谈起我们漂泊岁月和白描先生的半生缘,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看着窗外的滚滚渭水,觉得走遍天涯路难忘八百里秦川。国外虽乐,不如故乡;北京虽好,也非久留之地。落叶归根,归去来兮,我们出走了半生,又都回到了家乡。为什么游子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对秦岭对长安对关中平原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白描说:生于斯,长于斯,用情用心用笔感受历史给这块土地的馈赠,那是一个乡人的内心图腾,更是一份远方游子的深情寄托。他用这本书,完成了游子的归来。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怀念”,上善若水,白描先生和他的《天下第一渠》温暖了这个春天,那涓涓细流跨了历史的长河流淌在每个读者的心田。
2019.4.19.于西安渭河之滨
王浩若,文化学者,杜甫文化小镇策划人,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经务过农,在东海舰队服役,在电子研究所任工程师,在京北漂,在海外经商,现从事文化产业。
《天下第一渠》由微风读书会独家连载
创作心迹■白 描:写作《天下第一渠》,是我对家乡的致敬,是对这块厚重土地的一份回报……
好书抢“鲜”看■贾平凹:《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好书抢“鲜”看■党 靖:《天下第一渠》带给您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好书抢“鲜”看■冯日乾:文章常共大江流——在《天下第一渠》首发式上的发言
好书抢“鲜”看■魏 锋: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写作《天下第一渠》,是我对家乡的致敬,是对这块厚重土地的一份回报……
文/白描
书名:《天下第一渠》
作者:白描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ISBN:9787551315562
定价:49.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郑国渠的兴建和历代的维护、改建为纵轴,翔实发掘并追述郑国渠两千多年的风云历史和兴衰流转,揭示了一条大渠在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冲突中的壮阔剧情和真实细节;以郑国渠灌区与郑国渠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横轴,展示了郑国渠如何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铺叙关中生民的农耕文明传承样态,揭示其中深厚复杂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活的底蕴,发掘和解读深藏在关中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歌颂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寻。
写作《天下第一渠》,是我对家乡的致敬,是对这块厚重土地的一份回报,是交给家乡父老乡亲的一份作业。1973年,当我离开家乡去城市读大学的时候,父亲拉着架子车, 车子上是行李,把我送到永乐店火车站,临别时,父亲别的啥也没说,只交代了一句话:“你要常回来”。他知道我这一去,就要吃“公家粮”了,不会再当农民了,怕我忘了自家的老根。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6年,将近半个世纪,我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咛。不是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而是人这一生,有些东西注定是忘不掉的,比如故乡。若干年前,陕西还有一支有名的足球队,叫国力队,我在北京和我的同事们看甲A联赛时,陕西的国力与北京的国安交锋,国安进了球,同事把我抱住,高兴地大喊:咱们国安进球啦。我推开同事,告诉他:我的球队是陕西国力。这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心理,而是对家乡的感情,像血一样涌动在心里和血管里,像胎记一样长在身上,想烙印一样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想改,改不掉,想掩饰,也掩饰不了。
签售现场,白描老师为每一位读者签名。
写郑国渠,是我早有的想法,这条大渠流淌了2000多年,期间经历了许多沧桑巨变,承载了无数历史传奇,满载着无数故事,但这一切,在史典文献中,记载很少,许多重要线索,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了,要为这条大渠作传,难度很大。而且,我知道,为大渠作传,实际上也是为一方土地写志,不仅仅是写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史,而要涉及到它流经的土地的方方面面,要写它对一方土地文化的塑型,写它如何影响这块土地的风土人情、四季的耕耘劳作、生民的衣食住行、男女的道德观念,等等等等。这需要研究历史、查阅文献、走访踏勘,需要全身心地融入故乡的文化氛围当中,走进故乡人的生活和故乡人的命运里,走进历史情境的深处。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沉潜下来,需要一个适合写作的心态。长时间以来,忙于公务,身不由己,只能把蒸腾于心的写作冲动压抑下来,这一搁,就是好多年。
2016年11月,郑国渠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崇高荣誉,这个消息令人振奋。2017年3月,泾阳县政协主席刘辉带人专程前往我在广西北海的寓所看望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我回故乡写作郑国渠,当时,我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故乡的邀请,让我久藏于心的愿望重新点燃,我放下手里的长篇小说,打点行装,4月回到故乡,开始了《天下第一渠》的采访和写作。
我出生并成长在郑国渠边,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到后来历朝各代,从秦郑国渠,到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民国和现代的泾惠渠,家乡人把这条世代流淌的大渠,看做是庄稼人的生命线,实际上,它就是大地之乳,滋养着地里的庄稼,也滋养着家乡人心中的理想和过日子的希望。在《天下第一渠》里,我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里对它展开描写,纵向,写它2200多年里的曲折历史;横向,写在它浇灌的土地上,如何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如何塑造了一方土地特别的耕稼人生,进而,我想破解我们的民族深埋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密码,想在家乡人那些习以为常的生存样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伦理道德、价值支撑等等表现里,探究其与传统民族文化根脉的关系。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但不这样写,我觉得就撑不起《天下第一渠》这个题材。
2019年4月16日上午,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中共泾阳县委,泾阳县人民政府,政协泾阳县委员会主办;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咸阳市新华书店,陕西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有限公司协办的“情系故乡·著名作家白描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首发式在泾阳县举行,300余名文化学者出席首发仪式。
感谢泾阳县委、县政府,给予我写作这本书诸多支持,他们以宏阔深邃的文化眼光,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纳入到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当中,县里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还有好多朋友都知道我在写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的写作有了可靠的依傍。在这里,有两个人,我要特别表达我的感谢之情,第一个是泾阳政协刘辉主席,日常,他代表县上主要领导和我联系,他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前线总指挥,也是后勤总部长,当然,还是督战队队长,在写作的一年中,他盯在我身后,尽管他的眼睛里总是洋溢着笑意,但实际上那是一条鞭子,在驱赶着我向前攀爬。另一个人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宣朝,他细心,周到,给予了我所需要的一切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作者署名白描,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
《天下第一渠》顺利出版,给家乡的作业交出来了,我期待着读者的评判。当然,我更期待的是,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走进我的家乡,了解我的家乡,喜欢我的家乡,如果这样,那我就足够欣慰了。
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如何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天下第一渠》由微风读书会独家连载
名家专栏■天下来宾——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一章
名家专栏■疲秦之计——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二章
名家专栏■郑国入秦——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三章
名家专栏■凿泾引水——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四章
名家专栏■万世之功——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五章
名家专栏■衣食京师——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六章
名家专栏■三白竞流——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七章
名家专栏■丰利可期——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八章
名家专栏■御史传史——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九章
名家专栏■宏泽广惠——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十章
名家专栏■龙洞筛珠——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十一章
名家专栏■旱魃为虐——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二章
名家专栏■三起三落——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三章
名家专栏■初心砥砺——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四章
名家专栏■踏破铁鞋——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五章
名家专栏■关中大劫——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六章
名家专栏■共襄大业——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中篇】第十七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