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财经直播风口却巨亏,“中国彭博社”大智慧到底怎么了?

作者:魏晓

来源:蓝媒汇

“中国彭博社”的故事没能讲下去,蹭直播的风口,主打财经+直播的概念,也没能行得通,眼瞅着,大智慧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去年,所有人都认为直播是一个很大的风口,雷军等互联网大佬也都迷上了直播,认为这是年轻人社交的趋势。

最开始,直播类型中,最吸引流量的,主要就两个,美女秀场与游戏直播,钱烧了一轮又一轮,融资也都拿到手软了。

资本市场很是追捧嘛。搞资讯,搞媒体的,一向比较灵敏,于是一波财经+直播的概念平台,也应运而生。

有财经媒体人比如网易原副总编张伟创立采贝科技,欢聚时代搞了知牛财经,请来了李大霄当主播等等

直播教别人如何赚钱,炒股,分析行情等等,看起来很有市场。

大智慧,也想蹭这个风口,去年9月投资了7000万,做了视吧网络,启动了视吧直播业务。

然后回报便是,今年财报上的巨亏。

入了直播的坑

直播,真是个烧钱的活儿,财经直播,更是如此。

根据大智慧2016年年报,大智慧去年对“视吧”业务在广告宣传、市场推广、从业人员配置、系统开发维护、平台网络运行成本和主播劳务报酬等方面进行了巨量投入。

其中,主播劳务报酬总计发放13.96亿元,广告宣传投入总计2.1亿元,因视吧APP充值慧币而产生苹果、财付通、支付宝充值渠道手续费1100万元等。

这是投入方面,产出则仅为5.53亿元。粗略计算,便是10亿的亏空。更要命的是,这是大智慧非常想讲的资本故事,且是在困局中寄望破局的点。

但事实证明,它只是从一个泥潭试图跳出,结果没想到又跳进了一个新坑。

连秀场、游戏这种用户粘性相对较高、用户群体广的直播平台,都未能逃出烧钱亏损的困局,更何况是垂直、专业的财经直播。

再者,后者主播的门槛相对较高,也意味着平台要花更多的价钱去签约主播,吸引主播。

有数据显示,大智慧曾极力推广宣传其视吧直播平台,一度做到业内第三。

烧钱的魄力不小,但没什么用。

在搞视频直播上,大智慧是动了很多心思的。

视吧APP页面显示,主播的直播收入需开通大智慧钱包才能提现。

但开通钱包,就需要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签署《投资人权益须知》《开户协议》。《投资人权益须知》里告知了基金的基本知识、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基金投资风险提示等;《开户协议》里甲方即主播的身份成为投资者,乙方则是大智慧财富公司。

换句话说,大智慧把主播变成用户,再捆绑搭售一些理财产品,玩的是这样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不过这种分成模式,不一定能获得主播认可,并且由于期间出现过类似提现未到账、漏账等问题,导致主播对该平台的信任度并不高。

通讯社也是个巨坑

财经+直播的这个概念,大智慧也没能走通,其离“中国彭博社”的目标是越来越远了。

与其视吧业务类似,从2010年开始的,大智慧布局通讯社,同样是经历了高调烧钱,再到巨亏的路径。

通过总价1.97亿元并购在香港注册的阿思达克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11月,大智慧成立“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在管理层看来,这是向“中国彭博社”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蓝媒汇了解到,“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初期经历了亢奋式发展:大举从财经媒体招揽人才,一度活跃于热门的财经事件采访。

据悉,通讯社刚刚成立时,在京沪两地媒体圈以高薪诱惑挖人,迅速组建起近200人的采编团队,以彭博新闻社为榜样,希望打造金融资讯领域的财经媒体。

但实际上,有报道指出,大智慧阿思达克获得的仅是在大陆落地牌照,其注册在港的“信息公司”属性并未发生变化。公司并没有获得如同新华社、中新社一样的通讯社资质。一个细节是,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所有稿件,均冠以两个作者或以上名字,其中的香港记者名字,主要用来规避政策风险。

扩张并未帮助大智慧离“中国彭博社”更近一步,反而直接导致大智慧深陷亏损泥潭。

大智慧公司内部多位人士曾向外界解释称,这些板块都处于投入期,特别是原创资讯业务,投入巨大,又很难获得短期利益。

但还没能坚持到看见长期利益,大智慧的通讯社业务就迅速收缩,败退。

过去三四年,大智慧曾经从《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挖角许多采编力量,并且在北京等地建立起采编分支。由于内部整合问题与盈利压力,这些原先花费高昂成本招募的人才早已陆续出离。

现如今财经+直播的失利,大智慧“中国彭博社”的目标基本已成泡影。

更多热门文章

谁给了新华网底气,顶着刘士余的痛批,“怒怼”上交所?

虎嗅作为“科技媒体第一股”,为何连一些自媒体都不如了!

王五四表示,微信公号关闭苹果手机赞赏功能对他没有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