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的金器被送到银行卖钱,差点毁掉了这件惊艳世界的国宝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有一个76岁的老人叫做王美子,他的偶然发现,让一件国宝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匈奴王冠”。尽管盛极一时的匈奴民族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这件文物见证了他们的辉煌,也见证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那是一个冬天,王美子打算到当地挖取一些“龙骨”,到中药铺还钱补贴家用。所谓“龙骨”,是在人们对于一些古生物化石的称呼,据说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然而,王美子这次挖掘,却很不一样。
他首先挖出了一些青铜箭头,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然后他又在原地挖到了一些铁棍,再深挖下去就是一些金片。这让他大感意外又欣喜若狂,继续挖下去居然找到了几件金器。
老人知道自己挖到宝了,但他年纪太大,自己也不可能独自开采了。他返回村中,叫来四五个亲朋好友一起挖掘。结果就在当天,他们一共挖到了重达2500克重的金器。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按照约定,王美子老人分到了大头,其余各人都又一些收获。
在当时当地,也没有什么文物部门,王美子老人找到了当地的人民银行,将金器全部变卖。那个时代,不光老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就连银行工作人员,对此也全然无知。他们仅仅了解的是这些金器的纯度,而且还拆掉了部分镶嵌的宝石。不光如此,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还鼓励王美子老人,再去挖掘更多的金器卖钱。
如果长期这么下去,很可能文章所说的国宝就会荡然无存了,甚至连这件事情,都会在不久之后被人遗忘。幸运的是,银行之中有个工作人员留了心眼,将此事告诉了文物部门。文物专家非常重视,一方面到银行查看实物,另一方面则到王美子家中询问情况。
在文物工作者的耐心宣教之下,王美子老人告知了金器的发掘地。经过一番考古研究,专家们认定这是战国时期的古代匈奴贵族的墓葬。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就是已经被卖到银行的“匈奴王冠”。
这是一件稀世国宝,也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少数民族的王冠。它高为7.3厘米、带长为30厘米、重为1394克,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浓郁草原民族的风格特色。
它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最醒目的无疑是王冠顶端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这是草原天空的王者,也是游牧民族的图腾。它那冷峻凄厉的眼神,仿佛正在俯瞰众生,流露出孤傲的王者之气。
在鹰形冠饰之下,就是一个半球形的冠顶,上面雕刻的是群狼捕羊的场景。牛羊是游牧民族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财富的象征,狼则是草原之上最为凶猛的动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于狼是既憎恨又崇拜。狼捕捉羊,本来是草原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是匈奴人最熟悉的景象,这无疑展现了人们的复杂情感。
在冠顶之下,就是由三根半圆形金条榫铆而成的冠带,做工异常精致,也雕刻着精彩的图案,主要是马、羊和虎。羊的重要性,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马则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老虎是百兽之王,也是王权的象征,用来装点王冠,是在合适不过了。
别小看这件王冠,它不但用料贵重,图案精致,做工也十分考究。专家分析,它的整体是铸造而成,雄鹰的头部是用绿松石磨制后镶嵌的,顶部是圆雕作品。冠带的三根金丝条,采用了抽丝工艺。文物上的花纹,则使用了锤揲、镌镂等几种技法,才能如此多姿多彩,熠熠生辉。
这充分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身处北方的匈奴人就已经学习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能够制作如此华美的王冠。它应该是部落首领才能使用的信物,在当时是高不可攀的权力象征,现在却静静躺在内蒙古博物馆中,让世人观赏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