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巩义那些事儿(三)——北宋皇陵选址背后的国策之争
北宋皇陵的选址,传说很生动。
话说大宋一哥赵匡胤先生大概是想到了项羽兄的名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在歌舞升平、风光旖旎的开封不太开心,老是想着回自己长大的地方洛阳,也可能开封的小笼包不如洛阳的羊肉汤吧。
迁都。
提出这个建议,老赵才发现自己草率了——居然有人反对。一个是负责给自己写日志的起居郎李符,“哥,洛阳又旧又穷没吃没喝走路又远,不去吧。”另一个是负责
自己安全的殿前都御史李怀忠,“兄弟,开封有钱有粮有人有房,江北苏杭啊,多安逸,别走了。”
这俩只是反对群臣的代表,据说反对者一大堆,好在老赵不需要投票决定。但这俩人一个负责生前的安全,一个负责死后的名声,后边又跟着那么多糊涂虫,也不好一下否决。
面子还是要给的。只好僵持。
然而,没有永远平衡的天平。老赵的亲兄弟说话了,“哥,你说洛阳险固易守是对的,开封确实没有军事优势。但是,守国安邦在德不在险。”储君的话还是有分量的。
老赵彻底心碎。得,我折腾个啥,还不是希望将来小弟你省心省劲,不会随便被北方的辽国暴揍。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了……。但我要告诉你,继续留在开封,不出百年,咱老赵家的家底儿就要被折腾空。无险可守,需要那么多保安看家护院,得多少工资啊!
林冲可以作证,嗯,人真多,80万。训个练点个名,可费时间了。
活着回不去,死了得回去。到不了洛阳,近点算点。于是在某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五月天,老赵从洛阳回开封路过巩县,祭奠了父亲之后,毅然决定自己的陵墓就定在巩县,葬于父亲身旁。为了防止到开封再被群臣劝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当了回风水先生,拿出弓箭蹭的一射,箭落之处即为福地。
巩义本地流传一个传说,太祖太宗幼时,赵弘殷老先生(那时不老,正直壮年)挑着俩儿子逃难,大师见了。惊呼,厉害了我的哥,你挑这俩货不是人啊,是两条龙。从此就在兄弟二人心中种下了开疆拓土、君临天下的种子。这可是真大师,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不服气,去龙门看看石刻,“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话说龙兄选定吉壤不久,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烛光斧影”,龙驭宾天,龙弟即位。
以上都是笑谈,赵匡胤迁都洛阳实在是高远之见。开封洛阳虽然距离不远,地理环境却差异很大。一是平原,一是丘陵。一近东南,一附西北。定都何处,实在是关系国家方略。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农业国家最大的忧患在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这不是单单两个国家在打仗,是两种文明在交锋,关系全人类的走向。从三皇五帝到赵匡胤,这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头等大事。
历史上有为之君,往往都把国度定在接近北方的城市,这样,才易于把全国的资源更多的集中于国都附近,北方边陲才能得到更好的战略支撑。一旦北方有战,从国都出发,无论是兵力投放还是粮草供给,都比南方有优势。好比人的心脏,因为离头部较近,才更易于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氧。如果长在小腹,人类血压还得升高。西安、洛阳因为山水环绕、天然险阻,成了历史上曝光率最高的国都。
作为一代雄主,赵匡胤深谙此理。禁军首领出身的他,一心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必须把国都向北向北再向北。迁都洛阳只是第一步,迁都西安才是目标。遗憾的是,洛阳这个小目标都实现不了。
做皇帝都这么无奈!
即便如此,他还是为子孙做了尽可能好的战略安排。国都在开封,皇陵入洛阳,宫殿要守,祖茔也不能丢。皇陵落地之后,朝廷就立马调拨禁军布防巩义。因为羽林军的驻扎,就有了今天的羽林庄村。赵匡胤用自己死后的陵地,为国都在三百里外增加了一道防线,真算是为了子孙操碎了心。
但这仍然改变不了宋太宗崇文抑武、以文治国的初衷。既然治国在德,就要休兵偃战,发展文教。有宋一代,燕云十六州再未收复。大宋王朝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文化,于是有了恢宏绝妙的《清明上河图》,有了程朱理学、北宋五子、苏黄米蔡、《天工开物》,中华文化终于造极于宋。
所以,开封洛阳之争、在德在险之争,背后实则是武治和文治的选择,是攻或防的国策之争。
巩义,恰是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缓冲之处,开启之端。
上次担当这样的重任,是伏羲融合父系母系文化,为中华文化奠基开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