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力软件公司老总,聊聊碳中和(6)

“中秋节嘛。”

“我创业之前仅做过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外企工作了十年,这十年干什么呢?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公司产品也从报表工具升级到商业智能套件、大数据套件,我的技术水平也水涨船高,从我看的书就可以看出来:一开始是企业级Java入门,到Think in Java,到架构师入门等等,直到《如何有效治疗颈椎病》,到了这个时候,不但身体迷茫了,人生也迷茫了,都开始看稻盛和夫了。”

“你这是996的副作用么。”

“哈,想突破了呗。在想干点什么好呢?既能赚钱养家又能改变世界的那种。”

“有梦想很好。”

“当时有几个同事出了去干着老本行,轻车熟路,国产替代嘛,惹得老板一直起诉四处封杀,好一阵鸡飞狗跳。这事咱不能干,老板对我挺好的。”

“嗯,其实只要有利可图,什么样的买卖都有人干。”

“虽然有道理,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模式干不成功,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前途不大。”

“10年前大数据很火,怎么会没前途?”

“当时我看来看去,其实都不是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的话,一堆人前赴后继扑上去解决了,主要还是应用场景问题,大数据到底解决了什么业务问题?创造了什么价值?如果说不清楚这个,就是耍流氓,确实那会的客户也从一开始的新鲜到慢慢反感了,听到厂商来介绍大数据就觉得大忽悠又来了。所以,大数据重在与行业结合,具体解决问题,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就会有人买单,总是做一些技术工具类的,难有作为。”

“纸上谈兵。”

“后来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莫不如此,为了应用场景都挣扎了多少年?直到最近人工智能独角兽们才迎来了上市的破局,因为它们开始面对技术问题之外的商业逻辑问题,并且弯下腰来真的深入应用场景为客户创造价值了,否则人工智能意义何在呢?

“双碳路径确定后,诞生了无数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掘金时代也来了。”

没错,所以当时我创业选择了大数据与行业与产业结合,为客户创造价值,确立了公司愿景为'把大数据变成新的能源’,用大数据提升能源生产交易消费的效率,用数据代替能源资源的消耗,用数据让更多的新能源得到消纳。”

“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理工男嘛,做事脚踏实地很少仰望星空。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习惯,喜欢生搬硬套,一提到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想到的就是机器、设备,认为如果不是这个领域的大数据,就是耍流氓。其实这里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大数据最早哪里来的?那是互联网行业发挥威力而产生的,他比统计学强的一点就是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的人性,把你潜意识用脚投票的行为都挖掘出来了,也就是大数据用很低的成本把现象之下的本质给挖出来了,并且这个本质还很难用人的逻辑去直接推理,或者推理代价大到难以承受。”

而机器、设备呢,都是由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它们产生的数据都是有很强的机理逻辑在里面的,说得难听点,看看日志都比你的大数据分析有用多了。但是一大堆人乌央乌央的去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至今也没看到改变世界的成果出来。就比如,GE的Predix名声够大故事够多了吧?”

“工业互联网的领头羊。”

“是啊,没搞出大成果难道是因为GE的思路不先进?技术不先进?都不是吧。

但反观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协同、操作层面,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创新,比如自动驾驶,都是操作层面的,这就是互联网的'互’的本质,交互,也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协同,在这里,系统层级的优化空间最大,新技术也最容易创造价值。

“什么叫系统层级优化空间最大?”

“我又不说人话了。

打个比方,给汽车节省燃油,发动机厂商十年如一日的作出了多少努力,多点电喷啊,分层燃烧啊,涡轮增压啊,百公里油耗要降低1升,那是要很多努力的。这个事互联网公司能不能干呢?也能也不能。他们肯定没法打开发动机,用大数据做点工作来提升效率,他们能干什么呢?来个在线地图,带路况的那种,从此汽车真正的接入了交通系统,给你避开拥堵选择最佳路线,出行软件给你匹配人和车,省的出租车扫街了,这样节省下来的燃油可能比发动机技术提升更多。

“对,就比如我去上班,去公司的几个路线已经很熟悉,但我仍然需要用地图导航,因为我需要了解哪条路线拥堵,哪些路径畅通。虽然经验能做指导,但每天的状况仍然会有不同。

我理解这是当圈内已经开始内卷了,就要靠圈外人解决问题。”

“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最容易创造价值的地方在系统层面,在于三不管的城乡结合部,在于物与物之间(地图导航避开拥堵就是车与车、车与路之间)、人与物之间(滴滴出行就是人和车)的操作优化。你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发动机厂家利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把发动机油耗从8个油降到6个油吧?如果有,一定是讲故事。

电动汽车更是如此,从电动机层面去研究能源提升空间非常有限,因为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效率接近90%,而燃油车汽油到动能效率是20%,所以才有人不断研究发动机燃烧效率,到电动车这就没意义了,很多事情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就如我们一直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面被卡脖子,汽车产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但是进入电动车时代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人工智能,是自动驾驶,是新能源的系统性流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以后,石油消费的一半就没有了,这么大的能源结构变化靠什么管理呢?之所以叫新能源汽车,不可能我充电了你燃煤机组多烧几把煤,不充电了减少几把,风电光伏呢?很可能你充电的时候没有光没有风,不充电的时候艳阳高照大风呼啸,他们不听话啊。所以出路是什么呢?用价格信号来影响电动车,便宜的时候来充电,有些时段还免费,甚至倒贴你钱,贵的时候你要充电跳动的数字能让你心惊肉跳。”

什么时候电价便宜呢?光伏风电用不完的时候一般便宜,你来充电划算甚至还赚钱,你占便宜了风电光伏发电也被消纳了,而且汽车经常歇着,也许你放那儿就是十几小时甚至好几天,那你也不用操心了,区块链智能合约、人工智能算法会总动帮你决定什么时候充电,这一切都是自动的。

“智慧充电嘛,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相互成就。”

“不止它们相互成就,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需要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其中新能源所需要配套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电动汽车,因为他们整合起来就是庞大的储能电池啊。

除了电动汽车,在新能源基地投资的储能,在负荷这一侧投资的屋顶光伏、分布式燃机、储能等各类综合能源资产,就是我们新型基础设施的硬件部分,将遍布神州大地,这些资产都需要自动驾驶,需要算法来调度他们什么时候输出电力,什么时候自己消费,这就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智慧部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

“中国有14亿人口,这个值得想象。”

 

“没错,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改变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仅是带来了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不仅是有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还让我们望眼欲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尖端科技有了用武之地,随着能源转型流动到整个国民经济庞大身躯的每一处,并且成为碳中和能源结构的支撑神经和大脑。

“格局打开了。”

“这就是大国方略,历次工业革命其实都是因为能源的革命,从煤炭到石油、电力,到我们现在再电气化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当然这个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能与信息化数字化融合也是不可实现的。

当我们实现碳中和的那一天,我们不但新型基础设施的硬件繁荣了,软件更繁荣,而且这个繁荣的软件会成为我们进一步腾飞的基础。等到那时候,我们的使命依然有效:改善能源利用,创造幸福生活。这个几百年几千年都不用变。”

“到时候风光都是传统能源了。”

“对,那我们的愿景也许要改改了,不一定是'把大数据变成新的能源',也许是'用手电控制核聚变'。”(注:手电是公司的移动端产品)

记录于2021年9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