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观后感:合作共赢消除偏见,学习共情是一辈子事情
电影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和提炼,也是心理特性的反映,之所以引发共鸣,因为我们都有潜在的思维、情感。
《绿皮书》是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故事背景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通过底层白人托尼与社会精英黑人雪利互动过程,揭示消除人们彼此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方式。
这个故事主要还是侧重于消除偏见,按照津巴多教授说法,偏见是“仅仅因为个体属于某个群体或类别而对其产生的消极的态度、看法和情感”,而歧视“指的是因为个体属于某一特定群体而对其采取的消极行为”。
偏见停留于态度与想法,歧视已经表现在行动上。托尼对雪利偏见在于后者是黑人,雪利对托尼偏见在于后者是底层人士,由于两人要完成共同目标,即保证到南方各州巡回演出成功,这样托尼可以拿到全部报酬,雪利完成公司任务。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消除偏见与歧视的示范案例,也就是上面说的“合作共赢”模式,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要最大公约数合作,不得不平等交往互动,这就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体会学习认可欣赏,从而消除偏见与歧视。
用津巴多教授说法,这是“拼图班级”做法,同属于立法、平等交往、新榜样的有效方式之一,否则,仅仅教育大家要消除偏见一定无效,因为我们会选择性看见和选择性接触。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则是故事中的共情技术使用,或者人家日用而不知,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也是合作共赢收获彼此友谊和尊重的关键,否则傻子与聪明人永远不会消除偏见,更不会成为朋友。
朋友,本质就是自己人格品性、个性人格的投射,人以群分。
表现共情的情节之一,是雪利博士由于同性恋行为被警察抓住,托尼采取委婉方式解救了雪利,却被雪利讥讽嘲弄。
雪利认为贿赂警察为君子不齿,托尼直言不这样雪利名声就完蛋了,雪利嘲讽托尼是为了保证演出以便获得报酬。这时候托尼真诚说,“我在夜总会工作了大半辈子,我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这个话语让雪利内心世界引发深刻感动,这个共情无益是情感催化剂。
给的再多,不如懂我!懂就是深度共情!
简单分析下此时此事的三种共情方式:
超我共情,“你这样做为社会不接受,会毁了自己一辈子,可是我能理解你”;
自我共情,“你这样做有自己现实原因,不得已为之,自己已经尽力了”;
本我共情,“冒犯道德谴责,承受巨大风险,你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接受你对特殊的爱的需要,你希望被人原谅、认可、尊重”。
上面是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方面说的,也可以分作两种:肤浅共情是“我能理解你”“你做的不错”,深度共情则是“你尽力了”“你受了很多委屈”“你在自己扛着”“你希望获得爱和尊重”。
事实上,故事中共情处处皆是,托尼捡了商店丢在地上的绿宝石,被雪利强硬要求还回去,假装扔回去但还是偷偷拿着了,最后暴风夜危险路上雪利说“拿出绿宝石作为吉祥物吧”。影片结尾,雪利博士共情托尼妻子说“谢谢让我分享了您的丈夫”,托尼妻子共情雪利博士“谢谢替丈夫给她写了好多深情的信件”。这些都是最初看破不说破的共情表现。
当然,故事有好多经典语录,如“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多问问我为自己做了什么”,“除了有天赋赐予的工作技能,还要有行动的勇气”,“我父亲告诉我,工作全力以赴,笑就要开怀大笑,吃要当做最后一顿好好享受”,(写信给妻子)“爱上你是我最容易的事情”,“拳头不能解决问题,要用尊重赢得对方”。
共情有益于人际关系良好互动,欣赏共情是最有趣的观影过程,也许学习共情是一辈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