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75周年校庆明信片系列之横浜桥老校区
01
剧校时期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当时曾是上海“孤岛剧运”时期领军人物之一的李健吾,深知戏剧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他联合导演黄佐临向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提出创办戏剧学校的申请,得到局长顾毓琇的支持,并推荐上海市社会局戏剧电影处副处长顾仲彝参加筹建工作,建议学校作为公立。李健吾、黄佐临、顾仲彝等组成筹备委员会,由李健吾召集,延聘师资、厘定课程、决定学校大政方针。教育局指定将该局接收的虹口北四川路961号前日本第一国民小学(今四川北路1844号虹口实验中学)作为学校校舍。
1945年11月,学校宣告成立,定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简称剧校)。顾仲彝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校长,吴仞之为教务主任,设话剧科、电影科、乐剧科为正科,还设研究班、选修班。话剧科、电影科分设演员组及技术组,乐剧科分昆剧组、平剧组、歌剧组。正科学制三年、研究班学制两年、选修班不定年限。各科先设两个月一期的先修班,不分专业,期满后依学生学业程度升入正科。
剧校先行开办了先修班,主要是为开展正式教学活动作准备,1945年12月1日正式上课,之后,就将这一天定为学校正式建立、校庆纪念日。先修班在先行授课两个月中,顾仲彝校长委派吴仞之、胡馨安给学生排演剧目。1946年3月4日至6日在吴仞之与胡馨安的导演下,先修班的学生在兰心大戏院上演了顾毓琇创作的三幕抗日救国话剧《古城烽火》,这是剧校第一次向上海市民展示教学成果与学生风采。
顾毓琇(1902-2002)
中国文理大师,时任民国时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建者之一。
李健吾(1960-1982)
剧作家、法国文学翻译家,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建者之一。
黄佐临 (1906-1994)
戏剧家、导演,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建者之一。
顾仲彝(1903-1965)
剧作家、戏剧教育家,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首任校长。
1946年2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正式开办的正科及研究班招生, 3月18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标志着剧校的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学校颁布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章程》,明确正科分设话剧科、电影科,科以下分设演员组及技术组,除正科外应实际需要加设研究班及选修班,学年学分制,正科三年毕业,研究班二年毕业,选修班不定年限;正科学生须具初中毕业程度和同等学历;研究班须有大学毕业程度,正科毕业升入研究班不限程度。规定了学科课程分普通学科、理论学科、实习学科三类。
剧校建校之初的师资阵容多是国内一流的名家。顾仲彝校长、吴仞之教务主任兼任研究班专业课程,各科主任有李健吾、熊佛西、黄佐临、张骏祥、顾钟序、萧守一、茹枚;专任教师有吴天、叶仲寅、安娥、胡馨庵、沉樱、严工上、吕铸洪、萧登惠;兼任教师姚克、陆仲康、赵景深、师陀、余楠秋、田汉、洪深等。
实验剧校北四川路961号(今四川北路1844号)横浜桥校址
正当剧校在顾仲彝先生与同仁们带领下稳步向前时,1946年秋召开的国民政府上海市第一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上海剧校遭遇“裁撤风波”。参议会以“节约开支,普及国民教育”为借口,通过了“裁撤剧校,以其校舍改办国民学校”的决议,刚刚创立不久的剧校一下子就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全校师生风雨同舟,团结一致投入护校斗争,并获得了文化界的同情与声援。郭沫若、茅盾、田汉等170余位知名人士联名发表了“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裁撤问题告社会人士书”和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上海市长等公开抗议信,形成舆论压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参议会不得不在1947年1月的第二次大会上通过了剧校准予保留的动议。
1946年熊佛西(图左四)先生与田汉(图左三)、欧阳予倩、于伶等在上海。
裁撤风波之后,顾仲彝辞去校长职务,由熊佛西接任校长。熊佛西就任校长后,聘请了30年代参加左翼剧联的吴天担任教务主任,从贵州遵义请来邱玺担任训导主任。到1947年秋季开学,全校共有学生186人,又聘请了欧阳予倩和曹禺为教授,陈白尘、杨村彬、章靳以、董每戡、辛汉文、许幸之、许之乔等也相继应聘来校任教。当时时局动荡,内战骤起,物价飞涨,经济萧条,政府的拨款大幅削减甚至停发。虽然面临各方面严峻的考验,但是熊佛西带领师生们开始了一段学校初创时期的征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财务公开、充实图书室、完善实验小剧场、充实师资、完善课程、建立常态化演出制度、筹募奖学金等,尽力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实践的环境。剧校从1946年3月至1949年5月,先后正式公演了48个中外剧目,演出487场,观众达139891人次。演出不仅检验了教学成果,展示了教学成绩,同时也改善了当时拮据的财政状况,成为保障师生生存的重要手段。
熊佛西(1900-1965)
先后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先驱。
1947年秋,剧校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学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利用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文艺戏剧武器,到各大中学校和社团作广泛演出,在青年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前线战事吃紧,当局对内镇压也日趋加紧,剧校大约有五分之一同学陆续离校,渡江辗转到苏北解放区。留校的同学根据上海地下党“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指示,依靠严密的组织,坚持斗争,保护学校,终于在1949年5月27日,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6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文艺处派黄源带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号令来到横浜桥接管上海剧校。黄源在接管致词中肯定上海剧校是中国戏剧运动的主要阵地,是进步的、革命的,并宣布熊佛西继续担任校长。
1949年10月,剧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剧专),熊佛西任校长,杨村彬任教务主任,行政隶属上海市教育局领导,业务隶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演员组改称表演组,取消研究组改设理论编剧组,增设歌舞剧组,保留技术组,学制定为三年。11月剧专师生集体创作了反映上海学生运动的八场话剧《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是解放后学校师生创作演出的第一台话剧。
实验剧校校徽、校旗、校歌(田汉作词)
实验剧校组织架构、学制、学科、课程、师资
1946年2月底,先修班学生结业,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由顾毓琇创作的三幕抗日救亡剧——《古城烽火》,导演吴仞之、胡馨庵。这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首个对外公演剧目。
1947年4月4日,实验剧校首次在本校小剧场实习公演话剧《小城故事》,编剧袁俊,导演佐临。
1947年实验剧校庆祝建校两周年全体师生留影
02
1949年6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文艺处派黄源带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号令来到横浜桥接管上海剧校。黄源在接管致词中肯定上海剧校是中国戏剧运动的主要阵地,是进步的、革命的,并宣布熊佛西继续担任校长。
(左图)军管会代表黄源,1998年回忆当年接管实验剧校讲话要点手稿。
(右图)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字第一号接管令。
1949年10月,剧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剧专),熊佛西任校长,杨村彬任教务主任,行政隶属上海市教育局领导,业务隶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演员组改称表演组,取消研究组改设理论编剧组,增设歌舞剧组,保留技术组,学制定为三年。11月剧专师生集体创作了反映上海学生运动的八场话剧《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是解放后学校师生创作演出的第一台话剧。
1949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剧专)。图为上海剧专校徽。
1951年4月,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学校归属华东文化部领导。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成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建制,独立办学,归国家文化部领导。1953年1月,文化部正式发文命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改组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任命熊佛西为校长,朱端钧任教务长。在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举行的成立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题词“培养人民戏剧专家,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祝贺。同年10月,中共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支部成立,苏堃任书记。
01
1949年,上海剧专师生参加全市文艺界庆祝上海解放大游行。
02
1949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夏衍部长作校庆四周年祝贺讲话。
03
剧专时期毕业典礼
在旧跑马厅钟楼上悬挂的《美帝暴行图》长幅演出广告
03
华东分院时期
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上海剧专,组建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次年4月1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正式成立,熊佛西担任院长。时任上海市长陈毅题词祝贺。
解放初期,学校的教学受到了苏联表导演和舞台美术教学训练体系的影响。从1953年冬开始,苏联专家列斯里、古里耶夫、库里涅夫、雷克科夫、捷列夫佐夫先后来学校讲学,系统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苏联的舞台美术。1955年10月苏联功勋艺术家列宁格勒戏剧学院叶·康·列普柯芙斯卡娅副教授应聘来院任教,担任院长顾问,并主持两年制表演师资进修班。学校派遣青年教师徐企平、宋廷锡赴北京参加苏联专家表演干部培训班,派出周本义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留学。
1954年6月,田汉访问学校,要求学校“在毛主席文艺方针指引下,继承中国优秀戏剧传统,学习苏联戏剧文化建设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戏剧创造成就,批判地研究其他国家古典的近代的作品与技术,正确运用并提炼中国语言,反映当代革命现实与历史真实,教育人民,为祖国伟大建设服务”。上图为田汉报告。
1955年8月,学校从四川北路1844号迁入华山路630号新址,教学楼、实验剧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1956年12月,文化部通知,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改称为上海戏剧学院,随后确立上海戏剧学院为12所部属重点学校之一。随着办学空间的保障和办学地位的确立,学校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左图)1952年10月1日, 《院报》创刊。
(右图)田汉题词
学院教师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引下,进一步激发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1955年8月13日,学校从四川北路1844号迁入华山路630号新校址,师生们在横浜桥校址前留影。
责编:刘佳奇 黄墨寒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志》(审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