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取法的关键点
今天,专门讲讲关于书法取法的问题。
前些天,我讲了关于对“篆隶为本”的疑惑,有朋友说,也许是受到楷法的束缚,想从篆隶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吧,听起来蛮有道理,儿子解决不了,找老子,合情合理!
我们从遗传基因学上认同父子是一嫡系属派,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人,就书法而言,两种书体,各有体系,虽有基因遗传关系,但隔“体”如隔山,我们既要搞懂真正的书法基因是什么?又要明白不同的书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清楚我们书法取法的关键点。
书法的基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很简单,就是笔法技巧,我说你这样理解,还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就像木匠师傅做一件家具,按照固有的尺寸,按照师傅传授给你的手艺,做就行了。
这里面尺寸是家具的基因吗?不是,师傅传给你的手艺是基因吗?也不完全是。
我们举例说,明式家具简洁、感觉上很低调,但很有质感,是奢侈的低调、高雅,而清代家具繁琐而豪华,尽显富丽堂皇。我们不能认为清代的家具是遗传明代的基因吧?但也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基因遗传关系吧?
这个基因,我们理解主要是精神内核,是内质,是品质,而为内质品质加工打磨的手艺,只是配角,是辅助。
同样道理,书法的主要基因是点画、结体的内核品质,也就是我昨天讲的线质“五字”,而完成点画结体构架的笔法技巧仅仅是一种手段,是书法过程中的一种技巧配合。
没错,决定线质“五字 ”的是人,所以,我们认为书法永固不变的是“五字”,而人是千变万化的,王羲之写的点画,与他儿子王献之写的点画品质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王羲之知道的没我们多呀,古人怎么知道我们现在有高铁,有飞机呀!
这不是逻辑关系,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我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这其实就是与“王羲之的东西不够用”是一丘之貉。
我们为什么认定王羲之是“书圣”,为什么根据王羲之的书法认定线质“五字”呢?而不是王献之,不是颜真卿,不是苏东坡,不是赵孟頫呢?
不是王羲之的东西不够用,根本的问题是你没认知到王羲之的全部。
书法是写不完的,不是说王羲之没写完,这是两回事,王羲之是我们所有书法的参照系,是标准。
书法写不完,只要有人类生命的存在,只要有中国人,就有书法,就像诗也写不完一样,李白杜甫之后,还有诗人。如果认为书法被古人写完了,那是你不把自己当人了,我们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都是汉字、书法,哪有写完一说呢?
如果你认为李白杜甫也有不知道的东西 ,那也是笑话。
你更不能认为,我们写的真草隶篆,都是古人发明的,我们写这些书体,就等于是做古人的附庸,这是非常肤浅的想法。同样是月亮,李白写了很多心里的月亮,而苏东坡眼里,月亮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又是另外一种心思,月亮怎么呢写的完呢?同样道理,书法,就是那些文字,就是那些简单的点画部首组合,但一个人就有一个人的理解和写法,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如果你错上加错的认为,书法被古人写完了,于是,你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去折腾新奇古怪的书法,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书法写不完,不等于说没有标准体系,没有参照系。
而这个标准体系、参照系就是我们书法取法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