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长》

老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在学习了知识以后会努力去实践,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而中等聪明的人学习了以后,感觉自己学到了却又觉得没学到什么,只愿意相信道理却不付诸行动;而剩下的那部分人则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根本听不进去,一笑了之。

上等人、中等人以及下等人等待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做事也耐不住性子,更是面临着各种来自四方八面的诱惑。

也许有人说要锻炼,来到健身房只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也许有人说要早睡早起第二天却依然熬夜;还有人花了钱买了学习资料或者书籍,却只翻开过一次便在角落里布满灰尘。

一个人之所以对自己不自控、在学习或工作上感到迷茫,是因为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知,心智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成功者并不是因为天赋炳然,而是因为他们足够了解自己,充分地了解自身,心智也相对成熟。

也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了此生注定会这样下去,毕竟每个人生来便是为了学习。大部分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及锻炼来改变,包括自控力、高效学习力等,而这些知识,都藏在了《心智成长》这本书中。

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幼年,再从幼年到成年,直至最后的生老病死。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认识世界,比如说学习,又比如说探索。有一本书叫《终身学习》,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心智成长》中,作者更将认识世界和学习的过程分为了三大步骤: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在前期的学习中追求的是速度和数量,中期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到了后期则是本书的最终目的——心智开启的学习与成长。

总的来说,开启个人心智的第一前提便是拥有充分的认知,这种认知体现在“知”与“行”上。如今是信息时代,而“学习”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被利用起来,市面上开始出现数不胜数的各种课程。

可是,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课听来听去就会发现,大部分的课程和讨论主要停留在“强调应该做、必须做、不做不行”的主题上,“究竟怎么做”却讲得比较少。

正如文章开头所讲,老子所说的那句话,知道并不得与得到,而知道了不行动也必然没有任何成效,重复过去的行为只能得到过去的结果。

我们的认知路径也不能是很死板和一成不变的,因为过去经验所形成的认知、他人创造的成功并不一定适合于现在的自己,而通过模仿也不一定能获取他人的成就。因此,无论我们遇到何种经历,本质上都会通过选择性的信息获取来强化这条轨道的逻辑。

在认知自我与世界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跳出一个大框架,从而释放自己的思维,不要被局限和捆绑,那样塑造的认知必然是很窄小的。真正的学习途径,就应该包容万象,学习并接触多方面的事物,才能有效强化自己的认知。

如何开启高效学习模式?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明明我和他是一起看书一起学习的,为什么到最后却觉得他比我会的东西更多呢?

这样的觉察和认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别人虽然和自己学得一样多,但他更懂得变通,知道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去。第二则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没有高效学习。

首先是注意力。人之所以不自控,不妨先想想为什么会失控。自控力往往和注意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注意力过于分散,没有觉察和自控力,面对工作的时候也容易三心二意,没有办法集中精力。

杂念丛生会影响到大脑的思考以及功能的发挥,还会让大脑的思虑过重。当精神长期处于紧绷且得不到放松和休息的状态,一来二去就会让身心疲惫不堪。

在书中作者提到高效学习的五大观念,结合书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其实该观念的存在才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1.对“我”的觉察和认识是学习的前提,生命科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2.向内求,勇于面对并保持积极的预期

3.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既要训练思维能力,又要学会炼心

5.将实修、实操贯穿学习的始终

也只有准备好高效学习,并且付诸于行动,才能将行为变成习惯,贯穿始终,迎来改变自己心智的一刻。而你只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来看书,就能让自己掌握高效学习,进一步提升心智的方法。

结语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能力、心力与动力,又比如思维结构和沟通表达方式。每一种都可以让自己获益匪浅,但本书真正的核心在于两个字——思考。

思考是恒古不变的话题,人类在思考中创造,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才有了全面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学习中,更应该懂得如何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