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东土行第一公案 | 廓然无圣

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斋诏迎请,以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悟。

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指月录》

这是达摩祖师在东土的第一公案。

往前,是达摩之所以成为达摩的历程,对接上释迦摩尼。往后,是达摩在东土的传道过程。从二祖慧可到六祖达摩是一个阶段,再从六祖往后分出五家七宗是一个阶段。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虚云老和尚中兴禅宗,禅宗也开始现代化了,这也是一个阶段。

这是狭义的禅宗的几个阶段,其实呢,在达摩到东土之前,佛学在华夏大地已经传播了几百年了。值得一提的就是鸠摩罗什的佛经汉译。这是汉传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线。

另一条线就是本土的文化,儒学,道家,乃至于兵法、诗词、琴棋书画诗酒茶等学问和艺术。达摩传的法,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有着很好地交流和交融,可以说是相互影响。

达摩出来中国,对于禅法的传播,其实是有三个途径的。就是君王、士大夫、平民三个路径。

觐见梁武帝,向梁武帝传法,这就是向君王传播的路径。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你看,造寺,写经,度僧。这三项,都是依靠着自己是帝王这个外在的条件,是和他的身份相关的,和他本身的生命,关系不大。

祖曰:并无功德。

达摩很直接,单刀直入——并没有功德。一点面子都不给。这就是达摩的厉害之处。在他眼里,并没有什么王公将相的区别。并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王子。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人天小果,这就是佛法里的生灭法。你说这是功德?别人一否定,就灰飞烟灭了。这还是功德吗?没有落实到生命的究竟处。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真功德是落实在了悟自性上,在那不生不灭,自性圆满的佛性上,不以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佛说第一圣谛,即非第一圣谛,是名第一圣谛。廓然无圣,就是去名相,去概念。去掉一切我执,法执。

与老子的“绝圣弃智”有可以对话之处,但是呢,着意点不一样,老子在天下的治理——无为而无不为,达摩在生命的究竟解脱。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悟。

梁武帝还在秀聪明,想来一下绝地反击,那么给我讲佛法大道的又是谁呢?

一句“不识”,武帝一下就落空了。

但是呢,武帝还是不悟。他总想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而达摩那里空空如也。

到了这里,达摩知道,这个上层路线算是走不通了。和武帝的一段可能的大事因缘算是了结,就果断离开了。

“祖师西来有何意呢?”

一直以来,算是一个禅宗重点关注的话头。

而达摩就此往北走,到了嵩山,在那里面壁九年。

主要就是等待有缘人。

面壁有反思意,对梁武帝的这次讲法,达摩应该会有一次深入地思考,对这个民族的文化,这里的人的思考、行为方式啊,都会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反思,以求更为方便地接引学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