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惊蛰到来时
一鼓轻雷,唤醒沉睡的生机,又到一年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到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今年的惊蛰为3月5日16:53:32】。惊蛰当中的“蛰”字意味着藏起来,而“惊蛰”的意思则是春天到来,气温回升,春雨和温暖的阳光将冬天蛰藏在土地和洞穴里冬眠的昆虫唤醒,使它们破土而出,回归到大自然中。其实人也是如此,脱去笨重的冬装,抛开躲在屋子里抵御寒冬的想法,在春光烂漫的惊蛰时分出门踏青、运动。
惊蛰时节,天气渐暖,蛰虫惊醒,春耕开始,万物生机勃勃。至此时,天气日渐回暖,春意更甚之前,此时雨水会渐次增多,旧时岁月里,农家无闲日。春雷始鸣,万物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又有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春天就真的来了。大地回暖,春满山河,绿柳杨风,一路陌上花开。惊蛰节气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复苏了。不但是蛰伏的动物,即使是不蛰伏的生命亦开始在春风里展现出活力。于人而言,惊蛰是春季养肝的大好时节,使肝气疏泄,以跟上天地阳气的节奏。而此时节依旧是风木当令,易克制于脾胃。另外,惊蛰也会扰动阳气而上浮,故阴虚之人会出现烦躁、失眠等不适,而且很容易出现精神症状,要么烦躁冲动,要么情绪低迷,抑郁,惊疑不定等。肝血不足者易头痛,头痒,气血不能荣升者皮肤瘙痒(多运动会改善),身体疲乏无力。
惊蛰是肝阳之气开始生发之时,而“生而勿杀”、“以使志生”。这里的“生”,就是说在春天一定要让自己心情舒畅,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遇事戒怒,以免伤肝,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那么肝不好的朋友们,有什么简单保养的办法呢?我推荐一个小方法:用新鲜的茵陈15克泡水当茶喝。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名医张锡纯认为茵陈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茵陈的陈指的是往年的旧根,它每年春天都是在这个陈根上发出来新芽,用药时去掉老根,只用嫩芽,有助于养肝护肝。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阳气者,过则为火,对于很多人来说,此时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感觉口干舌燥,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性寒凉,味甘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之功效,脾胃不好的朋友可以蒸着吃或煮着吃。为什么要强调吃梨呢?这是因为“梨”与“离”谐音,惊蛰时分昆虫苏醒,其中的害虫可能会危害庄稼生长,人们就相信吃梨可以让昆虫“远离”庄稼,这样作物就能够茁壮成长,等秋天有个好收成。再就是惊蛰时期,天气正处于乍暖还寒时分,空气较为干燥,吃梨可以补充身体水分,增加“脾气”令五脏和平,增强人的体质以抵御疾病。
惊蛰时节,美味的香椿上市。香椿应该是最先感知阳气而生的植物!其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代时就遍布大江南北,唐代、明代、清代都曾将香椿列为贡品。在药用价值上,《本草纲目》称“椿叶香甘可茹”。《日华子本草》指出,香椿能“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腥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苏轼曾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则称“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清代美食家袁枚,也曾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到处有之,嗜者尤众。”康有为甚至写下《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到了现代,香椿因为独特的香气,依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香椿芽的季节性很强,进入4月就慢慢木质化,那就不能吃了。所以想吃的话,现在就正好,再不吃就没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香椿属于发物,正在发疹子、长痘、带瘤生存、头疼的人不要吃。据《食疗本草》载“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故有“宿疾”(患有慢性病)的人,体质虚弱的人,患病初愈的人,最好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