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本好书
山西省教育学院原院长陈茂林先生,一直是终身从事教育的父亲心目中敬佩的一位老先生。几次三番跟我聊起这位先生。昨天终于给我快递了一本陈先生的书,希望能够促进我专业的精进。这本书应该不是正式出版,是他的弟子们帮助印刷的吧,因为没有看到书号和出版社之类,但是很多观点犀利而有力地直击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虽然犀利,却也客观公允,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沉稳而有力、有证据的发言。
迫切地想跟大家共享,分享一些观点。书名是《康城随笔》,老先生冬季住在海南澄迈老城的四季康城小区,故而以此命名。
他认为基础教育的优势和不足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做人教育。重视做人教育本来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按:中国传统教育强调“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要过做人关,然后才去学习书本知识的),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做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第二,重视教师的引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长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教师引导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点本来非常清楚,但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了方向。第三,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基本能力停留在“应试能力”;第四,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第五,重视学生的共性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第六,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家都承认“教法的本质是学法”,学法是什么?学法是思维,会思维就是会学习。老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以教材为例子,通过自己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讨论,教给学生理解知识的思维过程;第七,重视经验积累,忽视教育科研;第八,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交流,忽视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第九,重视听话与服从,忽视质疑与创新;第十,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忽视知识的横向交叉。我们从各个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以至于具体教学,强调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知识的横向交叉,文理渗透,过早分科,又让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人文素养拉下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思和改进的点,第一,解放观念。老师是教书的,学生是念书的,整个教育被书束缚着,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是考试,判断教师业绩的是分数。大学招生看分数,招工要考试,毕业之后,学历代替了能力,毕业学校代替了质量,学历攀比严重;第二,决策随意(见下图)
第三,执法不严。
针对上述十个重视与忽视,老先生说,重视的,是中国教育的长处和优势,要发扬光大,忽视的,是我们的短板,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最后一句如醍醐灌顶一般:如果教育改革把我们的优势改掉了,不足依然如故,那是改革的失败——反思目前的系列改革,是否改掉了我们的优势——并且谆谆告诫,中国人应该有这份自信,从事教育的人更应有这份教育自信,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做强教育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
太晚了,明天继续读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