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华‖年年柿子红了时
金秋十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满山遍野红彤彤的枫叶,映红了半个天空,田野上玉米谷子沉甸甸地,压弯了腰,远瞧一片金黄,微风吹来,芦花飞扬,稻谷飘香。池塘的鱼虾膘肥体壮,耐不住寂寞,不时跃出水面张扬,忙碌了一个季节的人们,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它们收获着丰收的果实,也收获着生活的希望和喜悦……
山坡上崖畔下大路旁,一树树柿子红艳艳地,挂满枝头微微摇曳,树上的叶子在秋风中飞舞,给大自然增添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望着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往事里……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人为的主观因素,全国大多数城市农村,人们常常吃不饱饭饿肚子,树皮树叶野菜,但凡能吃的东西,只要能填饱肚子,都成为人们桌上的美餐。安徽河南等省甚至出现因饥饿,逃荒而饿死人的现象。后来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情况才慢慢好转。
柿子是北方到处可见的一种果子,在那困难时期成了人们的救命食物。

我家有四颗柿树,三颗冒魁,一颗尖顶,那时树木正直青春挂果期,枝繁叶茂,每年霜降后,几颗树採摘的柿果有二三十背笼,冒魁(柿子名称)一般削成柿饼,父亲请来本村木匠赵师,打制了一架手摇式柿饼车,又去清风老街五金杂货铺,请匍匐爬行的残疾人李叔,定制了一个柿饼刀子,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配合作业。柿饼车和刀子,形状类似于现在的削苹果机。村子里数我削柿饼的手艺最精湛,一个柿子从柿尖开始到柿蒂,要削得成一条线,柿皮薄如纸,中间还不能断裂。村子有柿树的邻居,白天在生产队劳动争工分,大多晚上请我去他们家削柿饼,家里有办法的,吃饨米饭,炒几盘地里产的菜,喝两盅散白酒,那时根本没有工钱的概念,人们重情重义,何况帮邻居干点活高兴自豪。
从树上摔碎了柿子或有外伤的,母亲用刀辟开四半, 放在瓷缸里发酵后做成柿子醋,一年中省下不少调味钱。破碎的柿子掰成柿片,和晒干的柿饼柿皮放在一块,储存于柜子或瓷缸里捂两个月后,待冬月里搬到院子通风处,柿饼柿皮柿片才能上霜食用。
柿饼上霜后供销社收购,听说是外贸商品,出口到国外,换回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杮饼按等级定价,一等每斤二角五分,二等两角,三等一角五分。记得最多的一年,我家卖了一百多元,一年的油盐零花钱有了,父母高兴了好几天。
我家有棵尖顶柿树,一人搂抱不住,长在小队大场边,每年到了十月收获季节,满树金黄,且大部分成了蛋柿,在大场收割稻谷玉米的父老乡亲,饥饿或口渴时,眼睛朝柿树张望,每当这时母亲向来大气舍得,急忙在树旁放一架木梯,吆喝众乡邻上树吃蛋柿,既能充饥又能解渴。
每年到了春荒三四月里,陈粮告馨,新粮麦子还长在地里,天长夜短,小伙子和孩子们正是长身体时候,饿得睡不下,但凡来我家不管大人孩子,母亲拿出柿皮柿片让他们充饥,至今村院中不少人还感念母亲的恩德,经常在我面前念叨,一个人做过好事善亊,人们是永远不会忘你的。

柿子好吃但不好贮存,每年必须霜降后才可採摘,否则不长时间就会发酸,一般放在露天房屋上。冬天里晚上饥饿时,母亲用温水热后当作晚饭。春天闹饥荒时,母亲用软了的柿子稻糠或炒了的玉米糁拌在一起,磨成炒面供全家充饥,柿子帮我家度过难捱的年饥,柿子成为我家的宝贝,在我生命的历程留下多少难忘回忆……
秋风秋雨风起潇潇,又到年年柿柿红时节,如今人们生活好了不愁吃穿,几天前回了趟老家,看到那一树树红艳艳的柿子,过去人们当作宝贝,现在无人问津,甚至有的任其自生自灭无人採摘,到了冬天柿子挂在树上,在寒风中 呻吟,不由使人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落后贪穷吃不饭的日子己成历史,一个富裕强盛的祖国耸立在世界的东方,苦难是一个民族奋斗的动力,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早日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为两个一百年早日实现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叶永华,男、陕西丹凤棣花镇人,商洛棣花乡土文学研究院院土,丹凤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兴趣广泛,喜爱文字文学,有数十篇散文小说反映古镇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歌颂家乡热土。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自媒体支持: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附个人简介,图片一张)3071085012@ qq.com 或者15591980848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