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愚——辛亥风云人物

王守愚(1889~1924),字玄一,亦作玄奕,县城西七里桥人。县高小毕业后,入武昌艺师养成所。17岁弃学从军,投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当兵。1908年7月,与任重远等组织湖北军队同盟会。12月与杨王鹏等组织群治学社,任纠察。不久,随部队开往沔阳、岳阳、潜江一带驻防,负责群治学社蚌湖交通机关,经他联络,扩大了学社影响。1910年冬,随队回武昌;振武学社遭破坏,遂离开军队,同蔡大辅寓武昌小东门,以肄业艺师为名,办理文学社筹备工作。文学社成立,王任会计,同蔡大辅住社办公,努力发展社务,并致力于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工作。9月24日 在讨论武昌起义计划大会上,被举为军政府军务筹备员。武昌小朝街机关遭破坏后,逃走汉川,获悉武昌起义消息,即就地助梁钟汉举兵响应,为参谋长。梁随季雨霖北进,王回武昌,复主办文学社事务。文学社并入同盟会后,主办同盟会汉口交通部事务。
民国成立,王留学日本。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归国从事讨袁活动,协同季雨霖、蒋翊武、詹大悲等在武昌发动“倒黎反袁”起义。失败后,又至南京佐黄兴,任讨袁军总司令部参谋;黄兴走后,助何海鸣守南京,与冯国璋、张勋作战。南京于重围之下,弹尽粮绝,失守,同曹振武至上海,秘寓乡间脱险。嗣后,冯国璋三次遣暗探阴谋将王等在沪党人诱捕,皆被其识破。1914年复走日本,继续读书,修法政、经济,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冬,袁世凯谋复帝制,王愤而辍学回国,在上海从事讨袁活动,险遭逮捕。次年又回汉组织讨袁部队。袁死,第三次赴日本,修完学业。1917年夏,护法军兴,王应召归国,参加“荆沙独立”,随军撤至鄂西,先后任参谋、顾问、咸丰知事、清乡司令等职。后又任参谋长、讲武堂教习。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拟举兵讨伐陆荣廷与王占元,进图武汉。奉孙中山命,王与潘正道等入川,劝说刘湘出师援鄂,刘委以川军总司令部顾问,请其为全权代表,赴湘联络赵恒惕一致行动。四川依约出军,潘正道为鄂西总司令,王任参谋长,率军在宜昌、巴东、建始一带与吴佩孚军苦战数月,退守施南。后因川军有人与吴勾结,致鄂西护法斗争被中途断送。护法开始后,王历尽艰辛,忧愤致痨,回武昌拟稍事休息,因陈炯明叛变,何成浚在福建函电交催,乃急前往,任东路讨贼军兴泉永前敌总指挥部参议。兵败,退厦门,因忧劳过度,肺痨加重,暂寓鼓浪屿友人家。每闻各处失败消息,必捶胸大哭,继以吐血。每与同志相见,即泪流满面,历述党纲破碎,国是全非,一生努力多无所成,而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常以无补于国为恨。后应詹大悲函约赴穗治疗,由同乡曹振武护送入颐养园,终于不治,于1924年冬在广州病逝。遗著有《十二年回忆录》、《与蔡君大辅共事记》等。
王投身革命,历经艰难,矢志不渝。家素贫,母七十仍纺织,兄弟务农,妻于纺织外,也不废农作。其弟传一,在其影响下,也在京山参加共进会投身革命,成为京山辛亥时期风云人物;1914年春,因反袁,在县城被军阀杀害。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王同董必武建立了深厚友谊,逝世后,董将其嗣子巽章接往武汉中学就读,关怀备至。建国后,董每到武汉,必邀其往相聚,并为王家题写中堂一幅,以为留念。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