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爱护嗓子的方法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作为演员爱护嗓子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嗓子对演员来说是关系到艺术生命的存亡的问题。那么戏曲演员应该怎样有效地对嗓子进行保护呢?
1、发声方法不正确是毁坏嗓子的祸首。的以积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一项最有效、最重要的保护嗓子的方法,否则,声带的病即使治好了,还会再度患病。
2、练功后大汗淋漓时,声带正充血状态,此时不要马上练嗓子,最少要等半小时以后再练嗓。
3、洗澡以后,血液循环加快,血管膨胀、变溥,声带也会充血,所以不要边洗澡边练唱。
4、感冒时或女性经期都不宜练嗓,因为声带正呈充血或水肿状态。
5、旧社会老艺人为适应经常要在“野台子”上唱戏的需要,故主张清早迎着西北风练嗓,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人的身体突然遇到冷风刺激易患感冒,何况对于声带!
6、练功以后或一场戏演员以后,满头大汗,此时却忌大量吃冷饮。天很热时却忌用凉水冲澡。
7、气管发炎引起嗽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和注意平时有效预防。
8、接新戏后,对唱腔不熟悉时切忌急于大声唱或应付响排,因为声带运动还不能适应新的唱腔,所以一定要先小声哼哼,哼到对唱腔熟悉了再大声放开唱。
9、心情特别不好时最好不要练唱,因为歌唱状态的好坏和心情如何有很大的联系,心情不好时,笑肌懈怠,横隔膜也不听调动,精气神儿没有了,只能靠声带单独支撑,实在非唱不可时,最好借助小半杯葡萄酒,合自己尽量兴奋起来再唱。
10、酗酒者,易形成鼻粘膜和咽腔长期充血,声带状态当然不能保持正常。睡眠不足时,血液多酸性,肌肉就不听调动,声带负担必然加重。
11、发怒时的喊叫,嗓音完全是挤卡的,喉头急剧上提,气急败坏,过后嗓子马上就哑了。
12、超负荷的使用嗓子,即使发声方法正确也难免出问题。一些声带患运动性创伤症的人,主要是声带的负荷能量大大超过而引起的,应注意防止。
13、性格和声带得病也有直接关系。爱激动的人,不仅说话多,而且越说说嗓门越大,对保护声带不利。性格内向者,坏嗓子的较少。因此要改变自己易暴燥的性格.
京剧中的行话
[笑场] 行话.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
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行话.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行话. 和误场相反. 指演出时, 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行话.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
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行话.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
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 行话.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
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不应中断.
[救场] 行话。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 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
措施, 予以补救, 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 行话。演出时, 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 引起不满, 当
场给对方予斥责, 使演出中断。
[把场] 行话。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 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 以
稳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 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
价, 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 行话。京剧戏班的旧俗。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 常由检场人
员上台递送茶水, 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 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 此
俗遂除。
[捧角] 行话。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 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
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行话。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 都称明场。
[暗场] 行话。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 而放在
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 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例如
《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 即是作暗场处理的, 通过幕后差役
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 由小生(穿大红
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
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行话。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 以便自己能准时
出场。
[候场] 行话。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 作好准备。
[垫场] 行话。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 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是救
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行话。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 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行话。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
等事宜, 保证准时上场。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
形象, 《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 也需赶场, 又
称作一赶三。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 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常
常是算准了时间, 一场演出结束后, 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满宫满调] 行话。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 气力充沛。
[走板] 行话。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
的板眼脱节。
[夯儿] 行内暗语。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行话。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
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术语。京剧唱词分上下句, 词句成双, 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
有例外, 只有上句, 而略去下句, 以锣鼓[扫头]代之。这种处理也
称扫一句。
[留腿儿]行话。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 暂时留下不唱, 接
着进行表演, 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
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 无丝
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逐
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 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
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 帽儿吸的剧目
逐渐有所变化, 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
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
子”, 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
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 便有大轴, 中轴, 小
轴之说。
[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 时间过长, 观
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 最后一
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 让观众在
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 姑称。
[大轴] 见上。
[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
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 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 因而称作武轴
子.
[大戏] 1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相对小戏而言。此外, 还指那
历史较为悠久,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演出普遍。2 指流传广泛的剧种,如京剧,昆曲,秦腔等。
[小戏] 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相对大戏而言。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
右。
[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
都是。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 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演
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
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 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赤桑镇》则是花脸
和老旦的对儿戏。
[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
重头戏, 《铁笼山》是靠把武生的重头戏。
[风火戏]制一个剧目中,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 显现出
整体的实力。有时也称群戏。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
探母》等
[劲头] 行话。 1. 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通常用于身段
表演。 2. 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
渲染和结合
[尺寸] 指京剧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 是正确表
现人物的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 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
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
保证, 二者缺一不可。
[关子] 1. 指表演技巧的窍门。2. 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俏头] 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 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 如
改变节奏, 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 这种细微的处理, 往往能使演唱增
色, 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 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节骨眼] 1. 关键之意。指表演上的关键部分, 如某个唱段,某句念白,或某
组身段动作等等,如果能将这些关键部分处理好, 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使整个表演顿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动作的诀窍,只有掌握这个
诀窍, 才能是动作完成得干净漂亮。3. 指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 如矛
盾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