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开始教学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12个问题!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是教师教学后的行为,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实,除了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同样要注重教学前的自问。教师通过教学前的自问,可以更加直接地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在多样化的教学表象下理智地把控住一节课的教学核心而不至于喧宾夺主。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整堂课的轮廓和实质性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通常,教师可以在施教之前自问并澄清以下四个问题。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了解学生。老师天天面临这样“处境”:“教材”——高度智慧专家设计的;“学习目标”——拥有丰富知识的老师指定出来的,老师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可能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备课时制定教学目标必须要优先考虑学生——教学难度要适合学生,如果难度过大,学生在理解环节上花时间,就挤占了他们的训练和巩固时间,结果:学生当时理解了,也只是停留在理解阶段,不久就遗忘了,学的东西还给了老师和书本。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精讲多练”体现效率。学生看书能解决的教师不要急于讲,就要让学生看书,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退到最后一步。什么是“会”?学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甚至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正的会。老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登高”台阶,因为老师认为容易的,对学生来说未必是容易,教师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教师也要给学生搭建“学习”上的扶手。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一个老师下课后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基础各有差异,但一节课的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各有所获的。其次,教师要注重巩固环节。老师讲解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而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没有巩固和掌握。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到巩固环节上,形成“良性循环”——今天学习的知识掌握了、巩固了,就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台阶,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也会增加。可见,教师不能满足“讲过了”,更要关注巩固了、掌握了,这样,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才算达标。备课时,为了指向一节课的教学核心而不至于跑偏,教师要自问“三个点”,抓住“三个点”进行备课,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主线。这节课应该给学生讲点什么内容,教师要心中有数。注意,这里所说的是“讲点”什么,而不是“讲些”什么,二者的区别在“量”上。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当前情况,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与任务,力求少而精,具体而实在;力求能讲得明、练得透、用得活。“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当前学生特别应该学习的知识,或是该节课特别需要进行训练的能力,或是具有导火线性质的内容,力求做到“一'课’中的”。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爬梳洗剔,选其要点,择其关键点,抓其提挈点。教师上了一节课,如果没让学生留下点知识或能力,那这节课的价值就显得有些苍白了。教师要力求上出能让学生时时回忆起、时时鞭策自己,能受用终身的课,有这样效果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思考这节课能给学生留点什么?其实,留下的内容不必多,一点两点足矣,但必须深刻,有像墨水浸入白布那样留下难以抹除的印痕,才能让学生长时间记住,长时间受益。事实上,若能做到一节课就留一点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东西,那一学期下来多少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东西该有多少啊!教师教学,要多考虑用点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完成“讲点什么”的任务和达到让学生能“留点什么”的目的。方法很重要,可以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很多,有效的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都适用,而且,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有的易于操作,有的步骤繁琐,有的立竿见影,有的长期见效。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思考这节课用点什么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认真研究师生特点,依据实际情况,从大量的方法中甄别筛选,找到最佳的方法,方法不需多,只要易于操作,有效即可。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复杂,复杂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关键是要因材施“法”。如果在备课时抓住这三个“点”,省去一些冗杂的问题,删去一些无关的环节,这样,目标会更集中,指向会更明确,任务会更具体,脉络会更清晰,方法会更有针对性,当然,效果也会更好。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每次备课之前,教师需要问问自己:我备学生了吗?我了解他们吗?然后,再进一步问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前一年甚至是前三年的教科书及教学目标。这样,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尤其是碰到新接班或教科书版本更换,教师更要通读学生已经学过的教科书。一位一直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新接手五年级学生上课可能会全班一头雾水,什么都不懂。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因为学生前后使用的教科书变了,有些内容分布、难度等也都不一样了,知识储备不足,一头雾水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然后在教学中做些相应改变,为学生作个充分的知识铺垫,教学流程一定会顺畅。仅仅知道学生原来学了什么还不够,还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把握情况,这才是他们“起跳”的基点。因此,教师必须以平常教学、作业反馈、检测、访谈及观察等因素为依据,正确估计学生的现实水平。一个班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早就把握了课上要学的内容。假如教师没有找准这些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想摘你“树上的桃子”。这是对学生最大的浪费,同时也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信任危机。教育不仅是为现在而教育,更是为未来而教育。教师了解学生的未来吗?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预备什么,预备多少?教师至少应该想到学生后一年甚至是后三年的学习及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学生哪些内容必须学,哪些内容必须学,哪些内容要多学,哪些内容不需学……并以此来指导他们学习。众所周知,只有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人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教师应该合理猜测:学生对于新学习内容的爱好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盲点在哪里?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如何?他们喜欢怎么学?怎样更利于他们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教师才能正确定位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能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教师们努力的目标。那么,教师是否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哪些学生需要特殊关注?比如,在进行低年级生字教学时,有些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时,也许还可以发明一些新的识字方法;有些学生在基本掌握生字的同时,也许可以总结温习已学识字方法;还有些学生可能识记生字还有困难,他们分别是谁?哪些字有困难?教师用什么策略帮助他们?已经学会了的学生,教师预备给他什么?怎样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教学……?教学前的自问和教学后的反思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是师生共同的阵地,教师作为主导的将帅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教师教学前的自问就是明确了战斗的主线、决胜的方向。课堂教学不论多么灵动,只要方向不偏、帅旗在握,一定会稳操胜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课前自问,以便课堂上牢牢抓住教学的核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做有心人,“教育神经”要变得敏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其中的细节要善于自问、追问、质疑、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