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三十年摄影转型之作: 崔益军《光影之旅》出版
从事新闻影近30年,资深记者崔益军的这部《光影之旅》是其转型之作,亦可看作其影学习进程中的思考、探索、总结之作,所谓“一路影,一路修行”。
从新闻影到旅行影,拍题材转变之余,影大众化的今天,如何拍出具备思想性、艺术性、独特性的作品?作者一直以来试图通过实践创作,去寻得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光影之旅》对于同样学习影的读者而言,具备借鉴意义。作品集以拍地为线索,每幅作品配以作者拍时所思所想,为我们呈现一个独具个人视角的光影世界。
点击加载图片
开 本:20 开
版 次:2020 年12 月第1 版
定 价:280.00 元
南 极
点击加载图片
四“人”行 想象它们是一群舞者。
点击加载图片
“巨无霸”底下的“小确幸” 大和小的对照,有时会呈现特别的效果。
点击加载图片
食蟹海豹再出发 构图比例是表现动感的关键因素。
点击加载图片
你是我的宝贝 “ 鹅”立鸡群,只因有了下一代。
点击加载图片
巧夺天工 震撼心灵的自然景观,要靠博大的胸怀去感受。
埃 及
点击加载图片
金字塔肖像照 千篇一律的景观要寻找不一样的前景。
点击加载图片
光·柱 在清晨第一道阳光的照耀下,尽显建筑的几何之美。
点击加载图片
从浮雕里走出来的人 卢克索神庙的神秘光线给影师带来了灵感。
点击加载图片
街头小贩 画面左侧部分的阴影不可或缺。
柬埔寨 老 挝
点击加载图片
远古的呼唤 拍主体的剪影让画面更简洁。
点击加载图片
幽深处自有光明 无需太多的光线,恰到好处便足够了。
点击加载图片
守望 突出造型,赋予石雕人格化。
点击加载图片
沐浴金光明亮的色调和动感的身姿,增添了孩子身上的童趣。
北 极
点击加载图片
孤独星球 漂移在洋面上的冰山和孤零零的月亮相映成趣。
点击加载图片
冰雪之“舞”在连绵起伏的山川衬托下,冰雪仿佛在翩翩起舞。
点击加载图片
水鲸连动巨浪起 在游船上看到鲸,不求全貌,拍它最具代表性的部位。
点击加载图片
觅食 熊妈妈带着熊宝宝踏上了艰难的觅食之路。
埃塞俄比亚
点击加载图片
喜迎来客 拍灰迎客是当地部落特有的习俗。
点击加载图片
卡罗部落 黄昏时分最适合表现村民休闲的场景。
点击加载图片
虔心祈祷 教堂在明处,人群在阴影里,形成鲜明对比。
印 度
点击加载图片
神奇校车 鲜亮的黄色在车流中格外醒目。
点击加载图片
印度头巾 头巾、衣服、纱丽,色彩的拼盘。
点击加载图片
“红运”加身 陶醉的表情掩藏在红烟之中。
点击加载图片
守望城墙 斋普尔古城堡,诗意的城墙值得好好表现。
以色列
点击加载图片
苦难与伤痛 千疮百孔的墙,暗自遮蔽的脸,借助手肘相互传递着伤痛。
点击加载图片
一人一墙 雨中,这位虔诚的教徒几乎与哭墙融为一体。
点击加载图片
交错 街头抓拍的要义,在于抓住有情节的瞬间。
点击加载图片
防备 铁丝网体现了一种锋利感与紧张感。
《光影之旅》前言
时光稍纵即逝,几十年的新闻界经历已悄然化作回忆。从部队到地方,从《解放日报》到《申江服务导报》,从文化界到教育界,从新闻图片拍到艺术作品,不变的是那颗热爱影的初心。近几年,趁着阳光正好,身心未老,我踏上了旅游影之路。
开始几次,新鲜四溢,激情满怀,“老夫聊发少年狂”,照片一堆又一堆。事后整理起来觉得费力,这些照片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糖水片”吧。
到不丹旅行时,我遇见了来自北京的朱宏斌先生,他认为好的影作品必须具备“三性”: 思想性、艺术性、独特性。我不能更赞同了。
影看似简单,有一台相机就能按下快门拍照,几岁小孩都能做到。然而,把照片拍得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独特性绝非易事,得不断学习、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到。
影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旅游影相对较难。尤其是到国外旅游,好奇新鲜,什么都想拍,却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只能是走马观花,行行,浮光掠影。即使有心创作,也受导游规定的时间所限。万难之下,我还是逼着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尽可能拍出有想法、有个性的照片。
我做了近30年的新闻影记者,与人打交道,拍得多的是人物照片。第一次到南极,面对气势磅礴、数以万计的企鹅等动物,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绪,感觉用高速连拍都不够刺激。这时候,需要冷静下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物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都在奋勇生存。站在动物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一样的创作思路就冒出来了。否则拍得再多,也只是一种平淡的记录。
主题有了,使用何种方式表现便迎刃而解。影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黑白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彩色照片转为黑白照片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拍对象色彩不够鲜明,光线条件好,黑、白、灰要素齐备,拍主题合适等情况下进行拍。如在埃及、柬埔寨、印度、以色列等地拍,那里的古老文明博大精深,各种古建筑、雕像的鲜明特征令人惊叹,用黑白照片更能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任何艺术都是综合性的,涉及很多领域。影也一样,一路影,一路修行。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场景下,拍都具有多面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环境、同一情景,不同的影师会拍出不一样的照片。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观察和表现它们的同时,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个成熟的影师不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的照片更多关注的是现场拍,大自然本已丰富和谐,只要善于发现,即可收获充盈,无需舍近求远,画蛇添足。自然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美的。
在旅游途中如何拍好的照片,如何拍风格相对统一的专题照片,以及后续如何选择照片,如何解读照片,我在编著《光影之旅》影集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好的照片都有自身的影背景,包含作者独到的思想、娴熟的技巧,它不应该是模仿,而是创新,应该让观众和读者有反应,并产生多层次的感受。
崔益军
2020年5月18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
点击加载图片
崔益军,1952年7月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1972年参军入伍,曾任团、师、军宣传、新闻干事。先后任《解放日报》记者、《申江服务导报》影部主任。现为中国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影家协会会员。2000年荣获“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2001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百名德艺双馨文艺家”。
1992年至今,出版影画册《名家明星留真》《院士写真》《大凉山的孩子》《崔益军人物新闻影谈》《百名校长》《教育人生》《震殇·512》《上海人事》《城市与人》等。1996年至今,举办过“院士风釆”、“大凉山的孩子”、“走进西部”、“震殇5.12”、“底色上海”、“上海人事”等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