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咀遗址破解长子国之谜,接力盘龙城,掌控青铜时代的资源流动
武汉人都知道盘龙城这个“武汉城市之根”。然而,盘龙城只是以武汉黄陂地区为中心的诸多商代文明遗址中的一环。
位于黄陂区祁家湾街道的张西湾古城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城,从器物和地层堆积特征上分析,古城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400多年。这一发现,直接把武汉市的建城时间,向前提早了800年。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于2月25日揭晓。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20项)。发现千余平方米的铸铜遗址,系迄今所见长江流域商代最大的铸铜遗址,距今约3200年。郭元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包含屈家岭时期、商代、西周、东周以及唐、宋、清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从张西湾,到盘龙城,再到鲁台山,一幅武汉商代城邦发育的轨迹图呼然欲出。
尽管迄今盘龙城遗址的发掘面积远少于郑洛地区二里头和郑偃,但盘龙城出土的铜器,无论种类、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二里头和郑偃。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总数已达400余件,二里头发据掘出土铜器l04件,其中有一半多是小型刀、傣等兵器和工具,盘龙城在早期青铜文化中发展中的重要性,无疑远超出了现在学界所认定的仅仅是早商南土的定位,而应是中国青铜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郭元咀年代上能与更早的盘龙城遗址相衔接,真实再现了公元前1226年前后商王朝统治和经略长江流域的真实图景,也为探讨长子国遗存以及周王朝对鄂东地区的分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郭元咀遗址
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铸铜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已揭露的人工台地面积约1120平方米。此处距著名的盘龙城遗址很近。郭元咀遗址的商代遗存十分丰富,年代相当于殷墟一期前后,总体来说晚于盘龙城的主体遗存。基本上涵盖了铸铜生产主要环节。还有迹象表明还可以铸造大型青铜器。
郭元咀遗址分布在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鲁台山北麓、滠水东岸的一级台地上,其南距鲁台山周代墓葬群约1000米。该遗址以商代、西周、春秋时期文化遗存为主。此次发掘,第一个时间段为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在该阶段发现了重要的铸铜遗迹,揭露了大型商代台基1处、炉基14处、房址1处、灰坑71座、烧土遗迹12个、灰沟8条、坑状遗迹18处(主要包括粗沙坑、细沙坑、垫土坑);第二个时间段为商末周初,揭示了烧土遗迹1处;第三个时间段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清理了墓葬6座。另外还有清代墓葬9座、窑址1座。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作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第一个阶段
遗迹、遗物与精炼粗铜、熔炼合金、陶块范浇铸相关,主要分布在大型台基之上,是冶铸生产场所或生产中废弃物堆积。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418年~公元前1264年。
台基沿滠水东岸平行分布,其南边宽28米、东边长48米,面积达1100平方米,四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柱洞,初步判断是生产场所的工棚类建筑。除出土各类质地的器物外,还包含大量炭化水稻、木炭、草木灰、烧土颗粒、石块及脊椎动物骨骼等。
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共计419件,种类有青铜器、冶铸遗物、陶瓷器、石器等。出土的青铜器基本为生产工具,种类有斧、匕、箭镞、鱼钩、削刀、钻等。冶铸遗物有铜块、铜渣(合金熔炼渣、粗铜精炼渣)、坩埚残块、陶范等。
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商代铸铜遗址。该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几个手工业操作链,即就地制范、制沙淘选、筑造炉址、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等。
陶瓷器以陶器为主,另见少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纹饰常见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绳索纹、方格纹、云雷纹、S形纹、圆圈纹等。按窝鼎足等遗物的出土显示,郭元咀遗址与大路铺文化存在交流,暗示此地出土的铸铜原料或来源于鄂东等地的长江铜矿带,对揭示殷墟一期之后的青铜铸造活动的组织形态、原料的运输路线等青铜时代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个时间段
商末周初,遗存保存的文化层较薄。这个时间段的遗迹仅发现一个烧土遗迹(SH5),分布在遗址中北部的四个探方内,具体位于商代铸造活动核心区的东北部,包含大量的木炭、红烧土颗粒,疑似某类遗迹倒塌后形成的废弃堆积。该遗迹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公元前1211年~公元前1020年。
遗址还发现了商末周初的墓葬遗存,为研究鲁台山西周“长子国”族属与源流提供重要线索。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具有周文化特征,初步揭示了滠水中游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面貌。
1977年至1978年,黄陂文化馆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滠水左岸的一段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的范围内清理西周墓葬5座、东周墓葬30座,并清理一座直径2米、深约4.7米的西周灰坑。其中M30出土青铜器47件,有铭铜器10件,最为著名的是“公大史”方鼎和“长子狗”圆鼎。鲁台山古墓葬群的发现,曾是全国考古历史学界的“热点”,M30墓是“长子国”的国君墓,鲁台山西周早期墓地的发现意义重大,对于研究成、康时期周王朝对南方地区的分封与管理提供资料。
至于器铭“长子狗”之“长子”,即商代甲骨文“长子惟龟至”之“长子”。“长子”曾向商王朝贡龟,说明它是商代建立于长江、汉水汇合处并臣服于商的一个方国。周灭商后,“长子”可能又臣服于周。
第三个时间段
西周至春秋时期,发现六座墓葬。这批墓葬沿滠水东岸分布,均位于商代大型铸铜台基的西部边缘,墓葬彼此间距大、规格小,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个别附有壁龛),单棺或一棺一椁,墓内随葬2~4件陶器,器物组合有鬲盂、豆罐、鬲盂豆罐等,多为日用陶器,年代为西周、春秋早期。
以前分析长江流域与中原互动,更多关注的是随枣走廊,上世纪发现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及“长子”铭文铜器,及最新考古发现看,经滠水到淮河的线路,也是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线路,作为金道锡行的繁阳节点的鲁台山地区,则是与中原互动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