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老屋》罗雍品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忆着故乡的老屋,回忆着远去的亲人。那份牵肠挂肚的记忆,如饮一杯尘封的老酒,其味无穷。
  老屋是盖瓦的木房,坐南朝北,位于寨子中央。西侧是父亲搭建的的厨房,厢房和正房连成了一个“7”字形。堂屋香火上贴着伯父写的“天地君亲师位”几个醒目大字,台上放着一个草绿色的陶瓷香炉。逢年过节,父亲都要点上几炷香,怀念祖宗建家立业的辛劳。香火的两侧贴着猴年马月残存下来的《铁道游击队》年画。左边屋角的木架子上放着一副大石磨,右边的木梯下摆放着一个圆形的石粑槽,楼上楼下堆满了各式陈旧的家什。大门外壁是两扇嵌着格子窗的朱色腰门,门前是铺着石板的平坦地坝,前坎上种着三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大哥、两个姐姐和我都出生在这里,家,对于我们四兄妹来说,是一个永恒而不朽的话题。
  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早上,家人还在睡梦中,她先把堂屋大门打开,然后回头去厨房里生火做饭。农忙时节,庄稼人忙于地里的活路,很晚才收工,做饭的事情全落到她的肩上。父亲从不过问家务,坐在火笼边静静地抽烟,思考着油盐柴米的问题。
  那年月,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全家人一年吃的都是杂粮,只有腊月底和正月初几,才能吃上几顿白米饭。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教会了我做各种杂粮饭,什么粑颗饭、包谷饭、洋芋饭、薅菜饭、荞麦饭……样样会做。
  我8岁那年,哥哥分家出门,另起炉灶了,大姐也嫁去了他乡。父亲为了增加收入,在生产队牵回一头老黄牯来饲养,把放牛的事交给了我。那头老黄牯年青时是位好战分子,后来在一场决斗中打断了两只角,从此才弃恶从善、改邪归正。每天早上我牵牛路过隔壁伯母家地坝时,老黄牯总是要立起尾巴拉一堆屎才肯走。伯母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泼妇,把我骂得狗血淋头。父亲胆小怕事,又把老黄牯归还了生产队。
  村子停了几年的学校又开办了,二姐和我一起上了学。不到几天,父亲唠叨着:“姑娘是别家的客,读书有啷个用?”硬是逼着二姐哭着离开学校,干农活去了。三年过后,二姐怀着终身怨恨嫁到了很远的地方。村子里的学校只办一至三年级,我和伙伴们到公社中心学校去上四年级,沿着铁路线来回走12公里。下午放学回家,一大堆家务活要等着我干。特别是每天必须磨16斤包谷面,一半做饭,一半喂猪,然后赶紧洗菜、做饭、喂猪,晚了要挨父亲臭骂。我放学到家时,早已累得精疲力竭,拉起大石磨总是无精打采的。
  我想了一个办法,邀约寨上的小伙伴来家里看小画书,他们也很乐意。我的小画书最多,有六十多本。我的条件有点苛刻,规定看打仗的小画书拉2斤包谷,看不打仗的小画书拉1斤包谷,我拿了把木杆秤在旁边吆三喝四,指挥他们手忙脚乱地拉磨。可是,好景不长,这些小画书被小伙伴们翻遍了,不再听我使唤。他们听到老屋里的推磨声,便如同惊弓之鸟,望风而逃。只有三个小伙伴常来,一个叫刘先生,另一个叫鼎罐气,还有一个叫财疯奶。这三人记性不好,头一天刚刚看完的小画书,第二天又忘得一干二净。每天下午,他们三人为了尽快看到几本打仗的小画书,累得满头大汗,轮番不停地拉起大石磨,转得轰隆隆直响。
  石榴叶绿花又开,果实熟了叶又黄。风雨沧桑的几十年过去,老屋成了危房,我拆除后建成了砖混结构的房子。父亲、哥哥、母亲先后匆忙地离开人世,老家的房门上了锁,昔日喧嚣的地坝犹如散了戏的舞台,变得万籁俱寂。大姐和二姐年老体弱,几年不回家一次,时常在电话的另一端叮嘱我回家看看。伙伴们成家立业,天各一方。值得一提的是,刘先生在铜仁打工遇难,鼎罐气、财疯奶患了绝症,相继撒手人寰。
  回忆故乡的老屋,显然是在重复弹奏着一曲回肠荡气的歌谣。那调子时而动人心魄,时而催人泪下,把思绪和灵魂带向了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罗雍品男,布依族,作品散见于《黔东南日报》《黔东南党史》《黔南日报》《贵州教育》《贵州经济信息时报》《贵州日报》《辽宁青年》《中国作家网》。

======================

(0)

相关推荐

  • 郭晓珍 || 二叔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周高玲:老屋儿

    旬阳乡土文学,感恩美好相遇! 老屋儿 文/周高玲 离开家乡十几年之久.我曾经生活过的老屋儿,总是我回故乡的理由. 去年,爸爸将房子卖了,那座承载了父母辛酸生活历程的老屋儿易主了,虽然结婚后在那座房子里 ...

  • ​郭广华:故乡的老屋|诗歌

    藜藿:大唐霓裳羽衣舞(外一首)|诗歌 文/郭广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故乡的老屋 父亲住过 爷爷住过 父亲的爷爷也住过 . 一把锈迹斑斑的锁 一扇蛛丝环绕的门 一堵坑坑洼洼的墙 一个杂草丛生的院 ...

  • 《贵州日报》蒙鹏:照相

    照相 毕业后四处写生,竟不知道自己如此喜欢游山玩水.常年在外实习,南入滇,北上晋,正好一游.大千山水美景,尽在方寸之间.春节回老家,看着精美的照片,父母高兴得问东问西.父母未出过县界,很想出去走走.自 ...

  • 母亲节诗会诗歌组获奖公布:强者的对决,英雄谁主?欢迎留言

    获奖名单在文章底部公布 -------编者按 母亲节诗会作品评审标准 第一:紧扣本活动"母亲节"母亲主题,任何偏题跑题或者文不对题的作品,再优秀都将成为遗憾. 第二:诗歌的语言,这 ...

  •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诗创作室第124期诗评和精华作品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的平台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诗创作室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 英子 主编:杨优 副主编: 李小利醉心 编辑: 朗朗清心冯蕾  文草 诗 ...

  •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诗创作室第124期临屏诗集锦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的平台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诗创作室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 英子 主编:杨优 副主编: 李小利醉心 编辑: 朗朗清心冯蕾  文草 诗 ...

  • 王 健: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

    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   文/王 健 很多年前,说起当知青时经历的事,朋友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是把知青经历当镀了金在炫耀.可能是看我的脸与老知青比,年纪轻轻的,泛着青春光 ...

  • 《寻找父亲的影子》‖作者:宋新忠 ‖ 诵读:难得糊涂

    点击蓝字关注我 寻找父亲的影子 作者:宋新忠      诵读:难得糊涂 深秋来的都是那么快 坐在疾驰的列车上 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 从一身绿装摇身一变成了金黄 一霎那,一转眼的功夫 满山布满了金黄色 远 ...

  • 散文 ‖ 故乡的老屋

    129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故乡的老屋像一坛陈年佳酿,灌醉了父亲,灌醉了我,灌醉了邻里-- 多少个冬夏春秋啊,你硬是挤进我古稀思乡的梦里和漂浮在老屋顶上那一缕白云里-- 啊,老屋,我童年的最爱,一 ...

  • 散文||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  紫微||黑龙江 虽然每到冬天,屋子里后山墙上就会结满厚厚的霜:但每每想起故乡的老屋,心中还是会涌起无限的温暖. 5岁的时候,从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更为贫脊的村子,搬到了那里.在邻居家住了一个 ...

  • 故乡的老屋(散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近九旬的爷爷奶奶在半月之内相继去世.一年后,父亲晋升中级职称,我们全家"农转非"迁到煤城,老家只留下一处搬不走的老屋.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四年,对老家再熟悉不过 ...

  • 闫明喜 | 抒情散文 故乡啊!商都

    商都! 你那亮丽的名字 早已闯入了我的心窝 忆往事 浮想联翩 看今朝 城市到农村 亮丽的风景谁不自豪 商都! 大自然的恩赐 让你无限风光 五台海子的 野生鱼 烹壬成饭桌上的餐 震海一宝 金马驹  守护 ...

  • 【“爱家乡·胶东散文故乡纪事非虚构写作大赛”(2021)征文】梁绩科 | 蓬莱的海

    梁绩科,198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秘书长,现供职于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喜散文.爱好竞走.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享受 ...

  • 散文 | 故乡的四季(禅意人生&春之韵、寒冰、欣怡、远方)

    故乡的四季 文:禅意人生 诵:春之韵|寒冰|欣怡|远方 音频合成:把酒当歌 在城里生活的越久,越发想念起幼时的故乡来.虽然城里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春天,蝉鸣的夏季,月圆的仲秋,下雪的冬天,但都没有故乡的四 ...

  • 塞下翁||散文||故乡.古城

    散文天地 故乡.古城 文||塞下翁 一提到故乡,人们便会说乡愁,"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没那么多文人的意境,它就是县城边边一个小村庄.太小,小得在地图上竟然找不到它一个点.但它再小 ...

  • 故乡的老屋( 延河·绿色文学)(廖毅文)

    2021-03-30 20:17:57 延河·绿色文学 2021年1期 廖毅文 我的故乡在江汉平原东北部,那里有一栋父母居住了30多年的小楼,我们习惯称之老屋.今年10月13日,是父亲离世3周年祭日, ...

  • 【七律】儿时故乡的老屋

    文/车云侠 灰砖黑瓦土坯墙, 火炕油灯暖宅堂. 日起曦微鸡报晓, 星临月照燕栖梁. 艾烟春夏驱蚊鼠, 窗纸秋冬挡雪霜. 雨打风吹多少载, 祖孙三代度炎凉. 2021年3月31日 注: 1.发表于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