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求真》第八编:厥阴篇 第四章:厥利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第八编:厥阴

第四章:厥利

本章原为厥阴篇内容,但从病理上看皆不合厥阴病理界说。今另作一章讨论,以示区别于伤寒厥阴病。

1、“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

此条是否仲景原文颇为可疑,仲景在少阳篇中已明确指出厥为手足逆冷,又称四肢厥逆。今于六经篇末重复说厥者手足逆冷,实无必要。仲景文字言简意赅,绝无此烦冗文例。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一句,其理不明。《素问·厥论篇》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在伤寒过程中,有寒与热厥两类,在病理上是不同的。从现代医学之病理看,寒厥是由于循环功能衰弱,远心端之手足供血不足而厥冷。热厥是在阳性病理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机能性障碍,因而出现厥冷。而本条论厥无分寒热,概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因,语意颇为浮泛难解。与素问论厥及伤寒热厥、寒厥的机理不同,疑为后人之言。

2、“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此条说一切四肢厥逆者皆不可用下法。然而四逆厥乃是一个孤立的证,它可能出现于阴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于阳性过程中,四肢厥逆有虚寒也有实热之厥。如少阴脉微身寒厥逆固不可下。若里实之热厥,如白虎汤证之厥与承气汤证之厥,岂可一概斥用下法。若虚家虽厥亦不可下则是。仲景六经辨证论治,首先当知病因,察病性,据病位,依病势而立法用药,从无对一证不分寒热阴阳而立某法斥某法的例。此条疑非仲景文字。

3、“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本条说厥必发热,显然是指热厥。凡热厥则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先厥后热或先热后厥总是厥与热交替出现的。凡热厥无论深浅都是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厥应下之一句,是指里热结实之厥,如白虎汤证与承气汤证之厥。如泛指一切之热厥皆用下法也是错误的。此条说厥应下之,上条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皆不是通论。如热厥里热结实应下不下而误发汗,必因用温药助热伤血而口伤烂赤。

4、“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此条说厥与热的日数相等,厥热交替往来,如热后不厥者自愈。但这种厥热周期交替的证在临床中从未见过。章太炎先生曾以回归热与此相印证。但回归热并无厥冷证状,同时发热与无热也无相当的日数。自愈的病理难以理解。

5、“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此条说先厥后发热者下利自止。这当然是厥与下利是并发的证状。厥止利也止,厥来利也来。这种厥热交替,厥利伴发的证候从未见于临床,理也难解。

6、“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疼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此条也是厥利伴发,厥热交替。若发热无汗则利止,发热汗出则咽疼喉痹,发热利不止则便脓血。便脓血则喉不痹。这种病理机转虽难以理解,但看来不是空谈。本章论厥利证的十条,揭示了厥利证的变化规律:一为厥与热的周期性交替;二为厥与利伴发;三为发热则利止,利不止则便脓血;四为发热汗出则咽疼喉痹;五为热少厥多为病进,热多厥少则病愈。但临床从不曾见过此病,不能理解。

7、“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知胃气尚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厥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本条亦是说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凡厥利皆不能食,反能食的或为除中,除中者死。除中乃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食后烦躁不安的为除中。除中即消除中气之谓。中气即胃气,无胃气者死。厥利当不能食,反能食的,给以素饼,索饼即今之面条。食后不发热不烦躁是有胃气的表现,有胃气者生,所以可期待明天夜半病愈。本条大意如此。然临床中曾见有除中证以外,未曾见有厥热相应病愈之证。

8、“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撤其热,腹中应冷,应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此条说除中的病理。仿寒脉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一句殊无根据。伤寒脉迟不大便是有硬屎,为里热结实证。若伤寒脉迟下利为里寒证。本条应为脉迟六七日下利,反与黄芩汤撤其热。如无下利证反与黄芩汤便无根据。因脉迟自下利为阳虚里寒,黄芩汤为治热利之药,反用于寒利,更伤害其有限胃气,造成除中,除中必死。

9、“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本条所说是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热多厥少为病愈的表现,若发热不去的必便脓血。此条与六条七条之意略同。

10、“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上条说热多厥少病当愈,此条说厥多热少为病进。厥、热、消、长,病情进退之理,即阴阳消长对病情的影响。热多厥少乃阳长阴消,亦即功能增进,物质储备充足,所以能发热多而厥冷少。若厥多热少乃阳消阴长,亦即功能渐趋消亡,所以厥冷多发热少。所以说阴消阳长则病愈,阳消阴长则病进。

11、“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此条伤寒脉微厥逆烦燥是少阴亡阳之证。与以上厥热交替不同。本条证可与四逆汤、白通汤,但不及灸法可以济急。可先灸厥阴次服白通汤为好。如仅用灸法而厥不还者,未必即死。灸厥阴,常器之说可灸足厥阴经太冲二穴,武陵陈氏说灸关元,气海穴。

12、“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厥逆下利发热而躁不得卧,是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阴盛格阳之证。此证脉当弱细。躁不得卧可见其躁扰无暂安时。躁为阴寒,表现神志不清手足扰动不宁。此条不是厥阴病,是表里虚寒亡阳之死证。

13、“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本条下利至甚是指日夜下利无度。厥不止是持续的四肢厥冷无止时。下利至甚厥不止是一个表里虚寒亡阳危征,而发热则为格阳。下利甚为阴气离决于下,躁不得卧为阳气离决于上,故同归于死。此条不是厥阴过程。

14、“伤寒六七日不便利忽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此条是下利亡阴,汗多亡阳之死证。伤寒六七日但厥冷不便利,并非无任何证状。因厥冷与下利常并发。所以说伤寒六七日不便利即有但厥冷之意。忽发热而利、汗出不止,其来势甚烈。下利亡阴,汗多亡阳。阴气夺于下,虚阳亡于外,所以说死。有阴无阳即亡阳之意。此条亦不是厥阴病。

15、“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本条腹濡当是腹满之误。若腹濡则不结胸一句便无所承接。正因为有腹满,特先申明不是结胸,惟恐误下。若无腹满则无须告语不可下。因小结胸心下满按之疼,大结胸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此条腹满脉虚不是结胸证。因脉虚的体象为迟大而数,按之不足,豁豁然空。病机为血亏,主失血。若脉虚腹满厥冷者是亡血证。亡血证不可下,误下亡阴则阳无所附而死。失血会导致虚燥虚满,厥冷是失血后液体不足,循环衰弱而致体温不足,远端供血减少而四肢厥冷。脉虚以表明腹满不是结胸,而为亡血证。此条亦不是厥阴病。

16、“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是发热的同时出现厥冷,此为热厥,不是格阳证。若是阴盛格阳证无延至七日不死的。此证热厥为气机障碍,若七日不解而更下利,以温药治利碍于热,以寒药治热碍于利,所以说难治。

17、“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促脉的特征是脉率较快而快慢不定。在阳性病理过程中为阳邪内陷,在阴性病理过程中为真元衰惫。此条手足厥逆脉促是真元衰惫。若无他证可用灸法。常器之说可炙太冲穴。促脉在现代医学中是心房纤维性颤动的表现。

18、“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日人和久田氏说:“有下利清谷证,四肢称厥冷。冷者属内之词。此云厥寒。寒者,外来之气,属外之词。”此说甚是。按少阴篇文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虚表寒证,是四逆汤所治。本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与四逆汤证有区别的:一不言少阴病,二脉细与脉微不同。不言少阴则无身寒欲寐,但说手足寒则但限于远心端部份,不及其他部分。脉细欲绝是脉管收缩变细,血循环功能减低,因而手足厥寒。此证不是伤寒病理过程,当属于杂病。日医用此方治冻疮大有效验,作者尝以当归四逆汤治冻脚冻手,效果果然极佳,如有不能服药的,用此方煎汤洗冻手冻脚极有效验。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42克,甘草28克,大枣25枚,桂枝42克,芍药42克,细辛42克,通草28克

上七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为温通血脉之剂。当归养血活血为主,桂枝芍药甘草为通阳解表的桂枝汤。细辛辛温散寒利窍。通草通九窍血脉关节。本方为通阳利窍活血脉祛寒之剂。

19、“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条承上条而说,若其人即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人,若更内有久寒者,久寒指胃中寒痰冷气吞酸胃疼之久不愈的。所以当归四逆汤治脉细厥寒,加吴茱萸生姜以治内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42克,芍药42克,大枣25枚,桂枝42克,甘草28克,吴茱萸400毫升,通草28克,细辛42克,生姜112克

上九味,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温分五服。”

20、“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此条是大汗亡阳表里虚寒证。大汗出后内拘急是腹挛疼,四肢疼是大汗、下利脱水而致骨骼肌痉挛性疼痛。热不去而下利肢厥恶寒是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此证自应以四逆汤回阳温里。本条证脉当微细沉,因证已足说明为表里虚寒格阳之证,所以脉便从略了。

2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若字作或字解,即大汗或大下利而厥冷者。大汗出而厥冷是大汗亡阳,是津液与体温大量丧失而致体温低落、四肢厥冷,应以四逆汤回阳温厥。若大下利亦造成津液暴脱体温丧失而厥冷,与大汗出虽然路径不同,但造成津液与体温的大量丧失是一致的。大汗亡阳,阳亡阴亦脱。大下利亡阴,阴亡阳亦脱。阴阳是相互依附的东西。即功能与物质的相互依附关系。旧说为阴阳互根。在伤寒过程中,大汗而厥冷的为少阴病,大下利而厥冷的为太阴病。此条大汗与大下利是平列的辞,由于造成结果一致,治法相同,方药相同,所以相提并论。

22、“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厥冷而有心下悸的是阳虚停水。凡停水皆有小便不利。宜先用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再治其阳虚厥冷。治厥以四逆汤。若不先治水,恐水气渗于肠胃而下利。但阳虚停水之证,直以真武汤或茯苓四逆汤治之既可回厥又可行水定悸。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42克,桂枝29克,甘草14克,生姜42克

上四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以上内容选自《伤寒六经求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