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我们身边的 “秋分”
在不同的节气体验中认知节气的存在,
记录身边的各种变化,
培养自己持续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上个节气大家分享了你们身边的“白露”
有关于现在的天气变化的:
慧子 :接近六点天亮,白天体感依旧闷热,入夜微凉不用开空调。草地里露珠难觅踪迹,裸露的地表松软潮湿略滑。感觉今年昼夜温差比去年明显,坐标深圳。
红:我们是感受“白露”的季节在11月坐标海南。
蓝梦:这几天天气南昌整体慢慢变冷,温度降低,早晚外出的时候有些凉意,中午时分还是会有伏夏的犟热,实际以后在没有热死人的天了。也到了草木转变色彩的时候,树叶开始掉落,该鸡瘦羊肥了吧。
萍 :立秋、处暑,都是秋的节气,可只有到了白露,才有秋的样子,瓜熟蒂落,气温也显著下降了不少,秋意渐浓,坐标长沙。
梅子:追随稻子脚步翻越天山在独库公路感受四季变化,山脚薰衣草花海繁花似锦,海拔略高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已经开始泛黄,昨晚一场大雪,山上已然是一番仙境般的冬景。
问冰:我在山城,这里迎接白露的方式有点特别,36℃暴降至17℃,就昨日今朝的差距。
飞燕相遇夕阳中:第二次上榜了,开心😃回到珠海了,这两天天气很舒服😌,出太阳也不觉得热,吹着风很舒适,感觉很适合睡觉。秋天是要来了,不过广东的秋天一直都很短暂,要好好珍惜每次的秋天~后面有适合图片再上传啦。
有关于“白露”的体验、观察,发现的:
but I like u :节气其实并不算是某一天的季节突变,更像是变化中为这样的变化而举行的仪式。
白露,天变蓝了许多,云白而且厚重绵密,风已经凉爽而辽阔,蝉不再鸣。
追梦blue:白露期间深圳来了特大的台风“山竹”,来台风的时候刚好周日,在家里只听见外面风吹得呼呼响,雨很大,感知只停留在看和对以往经验的想象—这台风可能很大。台风停了之后出门一看好多树都倒了,地板砖都掀起来了,才发觉这场台风的威力竟然这么大,遗憾错过了亲身体验。
红苹果:白露节气,秋思渐浓。外婆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诗句最惹人秋思。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首诗,里有这样的句子:“又是一场乡村的露水,打湿了我的头发,那一弯瘦月亮,正沿着思念的脊梁,悄悄的爬”。我的亲人在哪里,家就在那里,秋思就在那里。今夜又逢白露,往事离我如此之近,又那么遥远。在城市的一角,秋风沁骨,月高云淡,站着三楼的窗台前,看末班车迢迢而过。我故乡的风貌,我亲人的面容,又渐渐清晰起来.....
张霖:分享一张图片和一段视频,在白露阶段天气,一只像鱼的白云。
有关于“白露”的故事的:
时间是个庸医*: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天气开始转凉,晚上睡觉开始不用风扇,却也不会盖被子。奶奶怕我着凉,等我睡着了都会给我盖一床薄薄的被子。现在奶奶不在了,但是每次想到都感觉很温馨。
葛小砚:百科上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概和它有些渊源。每年白露前后,即是离家求学之际,思想之情到中秋月圆之时更浓更甚。家乡地处苏北小城,离家前的印象是天高云淡之下,稻子结新穗;而今沪上求学,早晚夜间多寒凉。
去秋时节,因大冰的书认识稻子,后追随他的行走和上路,历行感知体验,妙趣浅尝,到而今一年有余,千里神交,幸甚至哉。
稻子也分享了他在“白露”时的体验: 每年到秋天时鼻子就变的敏感,睡觉前后稍稍的温差就会连续的喷嚏。这段时间已经开始了。空调的可开、可不开和鼻子有关。
前天是“秋分”。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6个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
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
在“秋分”广东地区还有一些习俗,比如:
1,秋分祭月:潮人古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2,秋分吃秋菜:昔日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另外今年的秋分还是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关于24节气的知识,关于“秋分”大家可以自己去补课。或者,先感受、感受节气再补充知识。
这几天我们也会继续把自己的观察和认知不断地写在评论里。
我们在深圳,你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