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其实并非迷信,是什么意思?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意为新生竹子的生长,全凭老竹的滋养,比喻儿孙的成长,离不开老人的抚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尊敬长者,有长幼尊卑之分。正如人们所言“老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为此,老人通常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根据经验,总结下不少的俗语,作为一种民俗智慧,传播给子孙后代,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随着现代思想的自由开放,很多人认为,那些老一辈的俗语是不可信的,毫无科学依据,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可正如上述所言,老人口中的俗语,本质上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与迷不迷信无关,最多是时代进步了,人们有了新的见解,使得过去的一些道理“不管用”,显得愚昧罢了。本意上,老人的俗语多属于一番好意,若非有特殊目的,通常不会刻意迷信。比如在众多俗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就不是迷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做父母的值得一看。

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做一番了解之后,便知道了。

首先,一些俗语可能真的没能与时俱进,显得愚昧落后了;其次是很重要的一点,俗语如果理解得不对,其实是很容易把它理解为迷信的,正如本文所说的这一句“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乍一看就很迷信,并不能让人相信。

按照正确的解释,这句俗语前半句的意思是,老人在一个家族中,是最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存在,是家中的长者,是家中的“宝”,在家族中最受尊重爱戴,也在古代的等级礼仪制度下,成为家中最重要、地位最高的存在。而古代呢,喜欢把尊贵的人,称之为“龙”,同时也希望家中的老人能够尊贵吉祥,拥有更好的晚年,并更好地护佑子孙后代。总而言之,前半句是以“龙”来表示对老人的赞美与尊敬。

后半句正确的理解是什么意思呢?所指的是老人在“偏心”下,对子女儿孙所造成的影响,折射出的是作为长辈,对后代的教育水平,与显示出的问题,警示人们教育儿女尽可能地不要偏心。

相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哪家的某个孩子得到家中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爱更多些,便比较任性与娇气,遇到困难时总希望长辈帮解决,出现问题时,总希望长辈帮承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没有责任感,缺乏承担力,也容易被逆境击垮,难有大出息,所以才说“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当然,长辈的爱在很多时候,即使用心去分配给子女儿孙,不能达到百分百的公平状态。可至少要取个平衡点,避免很明显的“偏心”,或有意的偏心,否之孩子是能够感受得到那份强烈落差的。而如果有孩子出现不对的情绪,父母也应及时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消除对你的误会,感受到你的关爱,才会拥有更健康的心灵,更幸福的人生。

不得不说,这句话揭露了很多家庭偏心之下,对儿女子孙不公平的爱与教育,且很容易造成这三种趋势与后果:

  • 其一,偏心之下容易溺爱孩子,从而导致这个孩子不懂感恩,自私任性,或蛮横无理,傲慢自大,难以在社会上与他人和谐相处。

  • 其二,偏心之下容易影响孩子的三观,导致孩子喜欢不劳而获,害怕困难,经不起风吹雨打,不懂奋斗与努力,容易在好逸恶劳下走上歪门邪路,无法在社会立足。

  • 其三,偏心之下容易影响家庭和睦,导致被偏爱的孩子不知感恩,导致缺少关爱的孩子,内心脆弱敏感,性格孤僻,痛苦一生,并对家庭冷漠,不愿与父母有亲情交流。

这句俗语正是折射出了家中长辈“偏心”之下,对孩子所带去的巨大影响。因此溺爱看似爱孩子,实则是在摧毁孩子的心灵;偏袒某个孩子似乎是看重他,其实是在破坏他独自生活的能力;在偏心之下冷落某个孩子,这个孩子也将会变得冷漠,不愿再拥抱亲情。所以,这句俗语蕴含着很深的教育道理,值得父母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