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自渡子
《茯苓》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云苓、茯灵、茯菟、松苓、松薯、松腴、茯苓皮、茯苓块、松木薯。
药科——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产地——分布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平。
药味——甘、淡。
入经——心、脾、肺、肾。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惊悸失眠,心神不安,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水肿尿少。
现治——小儿惊痫,恐悸,忧恚,肾积奔豚,盗汗,消渴,反胃,大腹。
参治——太阳病,元阳虚惫,肾水枯涸,血海久冷,精气不固,上盛下虚,五劳七伤,
寒热,虚热,大汗出,心汗,口焦舌干,头风虚眩,烦躁不眠,咳逆,呕逆,肺痿痰壅,胸胁逆气,小便不利,小便多,溺黄,白带,白漏,白浊,热淋,皮水,下部常湿。
药理——守中,益气,长阴,止泻,安胎,开胃,开心,保神,益智,好睡,开腠理,
开胸腑,调脏气,益气力,生津液,泻膀胱,利小便,益脾胃,暖腰膝,提高免疫力,抗菌,抗癌,降低血糖,降低胃酸,预防胃溃疡,预防肝损伤。
用法——水煎,蒸糕服,煎饼服,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忌米醋。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气虚下陷者慎服,虚寒滑精者慎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自渡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