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舌诊: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气滞血瘀的舌苔,看完记得存!
从舌苔来看脾胃病
脾胃病是一类常见、高发的疾病, 主要由病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引起消化功能异常, 营养和能量的摄入出现障碍,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根据中医治疗理论, 慢性胃炎、胃溃疡、食道炎、胃息肉等疾病均属于“胃脘痛”, 其病理机制在于脾胃虚寒、湿热瘀滞, 与寒邪直中、饮食积滞和肝气郁滞有关。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中, 采取辨证治疗方法, 需要对患者的证型进行了解。望舌苔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可以根据患者舌苔的色、质、分布等情况, 分析脾胃病病势, 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同时, 还能够观察病情的变化。
舌苔
在脾胃病的中医诊断中, 根据舌苔色泽的变化, 判断寒热。苔质淡白者多为气血亏虚、阳虚、阴寒之证, 舌淡红、苔腻者多为痰热、湿热之证。
苔色由白色变为黄、黑、焦, 说明邪气渐盛, 病情持续进展, 而苔色逐渐恢复白色, 则说明邪气渐退, 病情逐渐好转。
苔质由润变为燥、裂、刺, 说明热势增强。而舌苔由薄变厚, 说明病情发展、恶化, 舌苔由厚变薄, 说明病情逐渐好转。在脾胃病的望舌象诊断中, 能够根据患者的舌苔表现, 对病邪盛衰、病位深浅、病势进退进行判断。
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胃阴不足以及气滞血瘀是脾胃病的常见证型, 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苔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能反映出不同证型脾胃病的特征。其中少苔者病情相对较轻, 剥苔、无苔患者的病情则相对严重。
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 舌苔的色、质变化, 能反映出患者病情变化, 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依据。
不同证型脾胃病患者舌苔表现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舌苔表现
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在多种因素长期刺激下慢性改变的过程, 被认为是从慢性胃炎到胃癌的多步骤发病机制过程的重要过程, 通常在发生此阶段以及进展成胃癌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协同影响, 比如幽门螺旋杆菌、遗传、吸烟、饮酒、饮食偏嗜等。
查询大量关于影响胃癌发生率的相关文献, 结果显示: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饮食速度、饮食偏嗜如生冷辛辣油腻、家族史、疾病史都影响胃癌的发生率。同时吸烟、饮酒会对舌苔产生一定影响。
舌诊是诊疗脾胃疾病的重要的指标。舌位于口腔, 连接食管、胃, 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舌中部主脾和胃、舌尖部主心和小肠、舌的中部与舌尖之间主肺和大肠、舌根部主肾和膀胱、舌两边主肝和胆。苔为胃中生气所化, 舌苔的有无可以放映胃气的多少。脾胃还通过经络与舌相联系, 如足太阴脾经连于舌本、散舌下。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是脾胃起病及长期不愈的重要病机。薄苔、胖大舌主要常见于轻度肠上皮化生, 而且随着肠上皮化生程度的加重, 胖大伴齿痕舌、裂纹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胖大伴齿痕舌、胖大舌均为脾虚之舌象。
无论是先天脾胃虚弱导致脾胃易受邪气侵袭, 还是后天饮食、情志失调伤及脾胃, 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脾与胃同居于中焦, 脾胃升清降浊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饮食的消化吸收和精微转输, 共同促进五脏气机的调顺。
脾为阴土, 主化生、贮藏精气, 脾气多因饮食不节、起居不时等内因所耗伤, 多表现为正虚证。脾气虚时, 脾主运化功能失调。脾失运化谷食则饮食减少, 气血生化不足, 则易受邪侵袭, 造成脾胃进一步损害, 导致病情加重。
湿邪阻滞
正常舌苔
湿邪阻滞与脾胃病情加重有一定相关性。黄腻苔、白腻苔均为湿停体内之舌象, 脾虚失于运化水液则津液生成、转输不利, 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气以通为顺, 疾病初期若饮食积滞或肝郁不舒等则可导致脏腑经络气机的阻滞, 中焦气机阻滞则诱使脾胃病发生;疾病迁延不愈则耗伤脾气, 脾气虚运化水液无力则水湿不化酿成湿气;湿郁日久, 又可化热, 热灼津液则可凝练成痰, 津液亏耗过多, 津液不足。随着肠上皮化生程度的加重, 胖大舌、裂纹舌、腻苔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着自身独特优势, 具体体现在个体化治疗、具有针对病理改变的特效中药、整体调理、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治疗等方面。利用中医特色舌诊与西医病理客观诊断相结合, 使中医的望、闻、问、切得以延伸, 提高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证据, 有助于指导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治与病情监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