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盖板纵横向齿数变化对棉型纤维梳理的影响

本文发表在2018年出版的第34期《纺织技术》杂志上,更多好文章期待您的投稿。投稿、咨询邮箱:shulijishu@geron-china.com

固定盖板纵横向齿数变化对棉型纤维梳理的影响

杨菲、张少华

[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

0      前言

梳棉机在梳理过程中,由于刺辊分梳后的纤维层中有纤维束未被完全松解,当提高梳棉机单产时,各梳理区负荷加重。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在梳棉机的后罩板部位加装固定盖板已成为梳棉机标配,加装后固定盖板使刺辊转移给锡林的纤维在进入主梳理区前进行一次预分梳,使进入主梳理区的纤维排列方向得以改善,纤维束分解和松散,使主梳区内梳理负荷减轻[1]。而前固定盖板的作用是增加梳理,提高梳棉机一次梳理能力,提高纤维伸直度、平行度。

固定盖板从最初的产生到目前为止,骨架结构改动较大,调节方式越来越简单合理,工艺隔距也越来越易控制。但是对固定盖板的齿形参数及纵横向齿数的变化对棉型梳理效果研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各个梳理器材厂商的固定盖板齿条在齿形参数上有一定的差异,在齿尖密度、纵向齿数和横向齿密均无多大的差别。由于前、后固定盖板在梳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梳理的纤维状态不同,对固定盖板纵横向齿数的设计要求就不同。在本文中,以后固定盖板DH90,前固定盖板DQ660为试验对象,在保证齿密相同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齿片的基厚和齿距来实现固定盖板齿条纵向和横向齿密的变化。通过前、后固定盖板纵横向齿数的变化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研究,为前、后固定盖板齿密的改良提供依据。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条件

(1)试验所用棉卷均为同一台清棉机加工,棉卷净重11±0.3kg。

(2)梳棉机有关参数:试验用的梳棉机型为A186F,锡林速度360 r/min,道夫速度30 r/min,给棉板和刺辊隔距为10 ″‰,小漏底隔距(入口6 mm,第四点隔距1 mm,出口1 mm),除尘刀隔距14 ″‰。

(3)本次试验前、后固定盖板均采用4根。后固定盖板,隔距从下至上分别为20、18、16、14 ″‰;前固定盖板,隔距从下至上,均为7 ″‰。

(4)试验取样方法:每个方案均纺两个小卷,每个小卷随机取30个生条试样进行检测;成纱取10个纱锭试样,进行条干、粗细节、棉结、毛羽、强力等进行检测。

1.2     试验工艺流程

A186F梳棉机→FA306并条机→FA494粗纱机→FA506细纱机

1.3     试验方案

不同纵横向齿数的后固定盖板、不同纵横向齿数的前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试验方案分别见表1、表2。

以DH90为试验对象,在齿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试制不同基部厚度的后固定盖板对比现有1.4 mm基厚的齿条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经过对坯条的选择,选用基部厚度为1.2 mm,1.0 mm同类型坯条进行试验产品试制。

以DQ660为试验对象,目前,各厂家齿密为660的前固定盖板齿片基厚为0.65 mm,在齿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坯条的选择,选用0.8 mm、0.5 mm和0.45 mm三种同类型坯条来进行试验产品试制。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影响

2.1.1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生条质量影响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生条质量(棉结、纤维长度)的影响分为见表3、表4。

从表3中可以看出:

(1)纤维棉结:方案3的纤维棉结数最少,方案2次之,方案1纤维棉结数最多;三个方案中纤维棉结尺寸大小差异不大,都在568 um左右。

(2)籽屑棉结:三个方案中籽屑棉结数和尺寸大小差异不大。

(3)总数棉结:方案3的总数棉结数最少,方案2次之,方案1总数棉结数最多;三个方案中总数棉结尺寸大小差异不大。

从表4中可以看出:

(1)5%L(mm):方案1>方案2>方案3。

(2)有效长度(mm):方案1的有效长度最长,方案2次之,方案3最短。

(3)重量短绒率<12.7mm(%):方案1<方案2<方案3。

(4)根数短绒率<12.7mm(%):方案1最低,方案2和方案3次之,均为11.6%。

(5)重量短绒率<16mm(%):方案1最低,方案2次之,方案3略高,为10.7%。

(6)根数短绒率<16mm(%):方案1最低,方案3次之,方案2略高,为22.3%。

从纤维有效长度和短绒率指标来看,方案1的有效纤维长度最长,短绒率相对较低。

2.1.2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成纱质量影响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成纱质量(条干、强力、毛羽)的影响分为见表5~7。

从表5中可以看出:

(1)CVm(%):方案1成纱条干不匀率最高,方案2次之,方案3为17.9%,即方案3成纱条干不匀率最优。

(2)细节:方案1>方案2>方案3,即细节指标方案3最优。

(3)粗节:方案1>方案2>方案3,即粗节指标方案3最优。

(4)棉结:方案1>方案2>方案3,即棉结指标方案3最优。

从表6中可以看出:

(1)断裂强力:方案2>方案3>方案1。

(2)断裂强度:方案2>方案1>方案3。

(3)断裂强力CV(%):方案2>方案3>方案1,成纱强力不匀率指标方案1最优。

表7    不同纵横向齿数后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

效果影响试验成纱(毛羽部分)检测结果

从表7中可以看出:方案3毛羽数最少,方案1次之,方案2的毛羽数最多。

2.1.3     小结

对比分析不同纵横向齿数的后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的试验检测数据,从生条检测数据来看,方案3生条的棉结部分最好,长度部分稍差。从成纱检测数据来看,方案3的成纱CVm(%)值、成纱细结、粗结、千米棉结及毛羽相对较好,成纱强力和断裂强力CV%值稍差。综合细纱条干和常发性纱疵、成纱强力不匀率、细纱毛羽的检测数据,方案3的成纱质量相对最好,也就是说当DH90后固定盖板横向齿密加大时,对纤维的梳理更加充分,各项成纱指标(除强力外)均有较大提高,成纱效果最好。

2.2     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影响

2.2.1     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生条质量影响

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生条质量(棉结、纤维长度)的影响分为见表8、9。

从表8中可以看出:

(1)纤维棉结:方案4和方案 6纤维棉结数最少,为270粒/g,方案5和方案7纤维棉结数次之,为280粒/g;四个方案中纤维棉结尺寸大小差异不大,都在568 um左右。

(2)籽屑棉结:方案4籽屑棉结数最少,为32粒/g,方案5、6、7籽屑棉结数为34粒/g;四个方案中籽屑棉结尺寸大小差异不大。

(3)总数棉结:方案4和方案6的总数棉结数最少,为303粒/g,方案5和7次之,两者差异不大,为313粒/g左右;四个方案中总数棉结尺寸大小差异不大。

从表9中可以看出:

(1)5%L(mm):方案5>方案6>方案7>方案4。

(2)有效长度(mm):方案5的有效长度最长,方案6次之,方案4、7最短,为31.04mm。

(3)重量短绒率<12.7mm(%):方案7最低,方案5、6次之,方案4最高。

(4)根数短绒率<12.7mm(%):方案6、7最低,方案5次之,方案4最高,为11.6%。

(5)重量短绒率<16mm(%):方案6最低,方案5、7次之,差异不大,方案4略高,为10.5%。

(6)根数短绒率<16mm(%):方案6最低,方案5、7次之,差异不大,方案4略高,为22.4%。

从纤维有效长度和短绒率指标来看,方案5的有效纤维长度最长,短绒率相对较低。

2.2.2     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成纱质量影响

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成纱质量(条干、强力、毛羽)的影响见表10~12。

从表10中可以看出:

(1)CVm(%):方案4成纱条干不匀率最高,方案6次之,方案5、7成纱不匀率最优,为18.20%。

(2)细节:方案4>方案6>方案5>方案7,即细节指标方案7最优。

(3)粗节:方案4>方案6>方案7>方案5,即粗节指标方案5最优。

(4)棉结:方案4>方案6>方案5、7,即棉结指标方案5、7最优。

从表11中可以看出:

(1)断裂强力:方案6、7>方案5>方案4。

(2)断裂强度:方案6、7>方案5>方案4。

(3)断裂强力CV(%):方案5>方案4>方案6>方案7,成纱强力不匀率指标方案1最优。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方案4、6毛羽数最少,方案5、7毛羽数差异不大,方案5的毛羽数最多。

2.2.3     小结

从不同纵横向齿数前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的试验生条检测数据来看,方案4和方案6的棉结数量相对较少。方案5的纤维长度最长,方案6的短绒率最低,因此,方案6的生条梳理效果最好。从成纱指标的各项检测数据来看,方案5和方案7的成纱条干相对最好,从常发性纱疵来看,方案5略优于方案7,但差异不大,方案4相对最差。方案7的成纱强力不匀率最好,方案6的毛羽最少。综合以上检测指标,方案7的综合指标相对较好。

3      结论

(1)从不同纵横向齿数变化的后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试验数据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种不同基厚的后固定盖板齿条,从生条检测数据的规律性来看,基部越薄,棉结降低,短绒增加,说明梳理力越大,梳理效果越好。从成纱检测数据的规律性来看,基部越薄,成纱效果越好。由此可以看出,适当降低后固定盖板的基部厚度,增加横向齿密,有利于固定盖板对后区束状纤维的开松和梳理,减少了漏梳的可能,对纤维的梳理更加充分,增加了梳理度,纤维的定向效果更好,从而提高成纱质量。

(2)从不同纵横向齿数变化的前固定盖板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试验数据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前固定盖板齿密不变,横向齿数增加,纵向齿数减少,对棉型梳理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且前固定盖板基部由厚变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并无一定的规律性。由此可以看出,前固定盖板基部较薄,进一步降低基部厚度,增加横向齿密,对棉型梳理效果的影响并不大。

参考文献:

[1]王介生,曹茜芳.梳棉机固定盖板针布的设计和除杂分析[J].棉纺织技术,2003,4(31):11-14.

[2]许兰杰,曹继鹏.梳棉机前后固定盖板相关参数问题的探讨[J].辽东学院学报,2010,4(17):347-352.

[3]张文庚,郁崇文.梳理的基本理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26-27.

[4]费青,阙浩英,陈海涛等. 梳理针布的工艺特性、制造和使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62-65.

[5]张志丹,孙鹏子.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对结杂的影响.

[6]郭昕,孙鹏子.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根数对生条质量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08,11:35-39.

[7]孙鹏子,邵敬党.确定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的研讨[J].棉纺织技术,2003,4:15-17.

[8]张志丹,孙鹏子.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对结杂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07,2:65-6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