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证了上海千年的沧海桑田?黄浦江畔之龙华寺也!

#古史传奇#

引言

南徐一片石,千古柱中流。

绕树开僧舍,缘空结梵楼。

疏灯明水底,落月挂潮头。

向晚禅钟起,风吹到客舟。

明代诗人陈鹤的一首题金山寺的名诗-《泊京口望金山寺》,意境悠扬贴切地描绘了傍晚自长江上远眺金山寺的禅意景象。《泊京口望金山寺》提的是金山寺但若运用到数百里之外的另一座寺庙也是恰当的,它便是坐落于上海西南部黄浦江畔的龙华寺。

龙华寺

‬冽冽吴国治下的佛寺诞生

三国时期偏居东南的孙权能够联刘败曹建立三足鼎立的吴国,除了孙权及其谋士敏锐的战略眼光之外,吴国人刚强勇武的个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勇武之人多无情,起于行伍奋战在东汉的孙氏一族的确如此。如果说早年为了政治利益牺牲妹妹孙尚香(与刘备联姻)是孙权无情的肇端的话,那么晚年杀子屠臣则是其无情的登峰造极阶段。自古帝王家皆无情!

与孙权无情形成对比的恰是其母吴国太的佛心慈悲。不论是正史三国志(吴国太为演义人物,正史原型为孙坚之妾丁氏)还是后世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吴国太的慈总被或明或暗地冠上妇人之仁的标签。似乎妇人之仁是成王的障碍、败寇的标配,但如若反过来看,这不是无情帝王最缺的那份情吗?晚年的孙权似乎感悟了其母的仁,于是他亲自下令在当时吴国东部的海滨建立一座寺庙,它就是龙华寺。

吴国太

龙华寺,是孙权为其母所建,但却未建在东吴国都-建业或是长江上游重镇-武昌,而是立于东海海滨。这一选址似乎暗含深意,虽有心认同母之仁,但帝王威严终究不能让他轻易改变,孙权终究还是无情的。帝王无情佛却有慈悲,似乎是要救赎孙权的无情罪过,这座自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始建的寺庙自建立以来便香火不断。不断的香火终究还是无法赎买孙权无情种下的因。公元280年,比孙权更为无情残暴的吴末帝孙皓(孙权之孙)在民心尽失之下被势如破竹的晋军俘虏。传国近百年(自孙策割据江东算起)的东吴最终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晋朝的一统并未断绝龙华寺的香火。毕竟作为代表北方士族集团利益的晋朝统治阶级天然排斥江南的一切,这让心灰意冷的吴国人愈加青睐宗教,于是便有了龙华寺的香火不息。吴国人并非是唯一寄情于宗教的群体。仅仅数十年后,当年覆灭东吴的晋国豪强贵族便在仓皇南逃中寻求佛教的慰籍。当东晋立国蜂拥而至的北方士族与难民奔向昔日吴人建立的龙华寺寻求佛主的宽慰之时,那些曾经被中原士族压迫的江南士人与百姓或许心中暗自窃喜,“感激”胡人替他们出了一口恶气吧!

晋朝灭吴国

‬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

吴人的耻笑或窃喜折射出的是东晋政府上层中原南渡士族流落江南的悲哀。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一切的理念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于是佛教在江南愈加变得流行。当然推动佛教传播的功劳并非只有南渡的中原士族与百姓,据有中原的异族政权为彰显与原本信奉儒道的汉人王朝的差异更是主动积极地推崇佛教。由此乱世之下佛教却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辉煌时刻便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东来”。鸠摩罗什的东行并非出自其本意,盖是前秦一代雄主苻坚崇信佛教而派大将吕光自西域莎车国劫持过来的。东行非本意但见识到中原佛教教派林立不得“正统”后,他毅然留在了长安并呕心沥血地翻译了数十本千余卷的佛教典籍。鸠摩罗什翻译佛典之举极大促进了佛法的传播,也促使一些人西行寻求真经,这其中便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求得佛经的东晋僧人法显。鸠摩罗什与法显,一东一西的行程让佛教愈发深入人心,让矗立在东海海滨的龙华寺得以持续繁荣。

鸠摩罗什

如果是佛教典籍的东传(不论是鸠摩罗什的东进还是法显的西行最终的目标皆是将佛教典籍传向中原)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的话,那么崇信佛教的南梁武帝-萧衍尊佛则将佛教带向了第二个高潮。南梁武帝起于行伍颇有谋略,早年的生涯的确不辱其一代雄主的威名。但晚年其迷恋佛教数次荒唐剃度入寺为僧的举动的确有辱一国之主的威名,于国家无益。然而萧衍崇佛虽于国无益,但却客观上推动了佛教在江南地区的大发展。

有帝王信佛这一金字招牌,南梁各地佛寺不断做大触手伸及百姓日常,俨然一副宗教地主的模样。这一历史时期中有关上海龙华寺的记载近无,但能想象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其必定已是东海滨黄浦江畔的一股强大的势力。物极必反,佛教的昌盛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南梁埋下了覆亡之种。侯景之乱,江南生灵涂炭,随着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昔日强大的南朝梁帝国最终沦为了任人宰割的鱼肉。然而出乎意料地是佛教的地位似乎丝毫未受到影响。显然愈动乱便有更多逃避现实的人投降宗教。那么龙华寺真的会随佛教的昌盛而不断繁荣下去吗?

侯景之乱

唐代抑佛兵灾劫难下的凋零

当中原再次进入大一统王朝阶段之后,随着内部因分裂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的消除,佛教的社会基础开始减弱。不仅如此,一统王朝的帝王出于控制百姓维持帝国正常秩序(不从事生产的僧侣会挤占一定的社会资源)的需要,开始有意抑制佛教。

对佛教的抑制方面,唐太宗属于最为高明的一位。因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北方佛教重要门派-少林寺曾鼎力支持李世民,唐太宗有意抬高了少林寺地位,压制了各地其他佛教流派,由此变相达到了压制传统佛教传播的目的。同时由于唐初与北方突厥的战争间接导致西行天竺道路的阻塞,使得传统佛教进一步通过理论优化吸引信众的外部条件丧失。因此整个唐初,佛教名义上地位颇高,但实则却是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唐太宗在少林寺的题词

龙华寺因唐初政府的压制而衰弱,但这一状况并未持久。开创开元盛世秉持开放态度的唐玄宗登基之后,佛教的外部环境开始变得宽松。而随着胡人安禄山在天宝年间突然发难叛乱,中原的流离失所反而促动了未遭受战乱的江南地区佛教的兴盛。江南自唐玄宗起便已发展成为唐朝财政的重要税收来源地,佛教造就的寺庙庄园与僧侣遍地严重地影响了唐朝财政。于是仅仅在安史之乱被平息七十余年后,迅速做大的佛教便遭到了其历史上重大浩劫-唐武灭佛。

历经了安史之乱河北藩镇作乱中原凋零的唐王朝在其“生命”的后半段极度依赖江南的税赋。然而佛教在江南地区的昌盛严重影响了唐王朝的税收。僧侣群体规模膨胀、寺庙形同庄园的局面最终让唐武宗下达了“灭佛”的诏令。于是被佛家称为“三武灭佛”之一的唐武灭佛在江南地区强行推进。小庙小寺被取缔,大型寺庙则被限制僧侣规模,多余人员强行还俗。在这场浩劫中,龙华寺因历史悠久且规模较大得以幸存。

然而龙华寺能够逃得了唐武灭佛的浩劫但却无法抵御乱世兵灾的磨难。唐乾符年间,席卷全国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中龙华寺被贼兵所破后又遭劫掠,由此一代名寺在战乱中凋零!

黄巢之乱

‬宋元明清四朝的复兴与辉煌

在唐代乾符年间毁于兵灾的龙华寺此后一蹶不振,究其背后则是五代乱世的动荡。彼时今日苏沪一线的太湖地区是杨吴政权(后为南唐)与吴越政权争夺的最前线,兵锋之下自然无人有心重建龙华寺。于是纵观整个唐末五代乱世,龙华寺始终处于少部分僧侣坚持维护的状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坚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龙华寺僧侣们的坚守最终在宋代一统后迎来希望。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割据东南的吴越钱氏正式向宋朝纳土投降。而在吴越钱氏归附宋朝的前一年,破败近百年的龙华寺悄然开始重建。拨款重建龙华寺的乃是末代吴越王钱弘俶,显然是想通过在宋吴边界处重建一座名寺以彰显归附之意。春江水暖鸭先知,钱弘俶的主动归附让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迅速走向繁荣。国家的统一、稳定与繁荣自然让饱受兵灾磨难的龙华寺走上了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

龙华寺正门

重建是龙华寺辉煌的开端。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的名声传到了宋廷上层因此被赐名“空相寺”。虽被赐名但出于延续数百年的习惯,空相寺依然被民间称为龙华寺。宋元交替之际,因宋朝在襄阳陷落后江防体系的迅速崩溃使得元军快速逼近国都临安,由此使得龙华寺未严重受到严重破坏。宋元交替的侥幸未能延续至元明交替。元末明初,先是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锋,后是靖难之役的破坏,使得龙华寺遭受到了比肩唐末的大破坏。不过帝王有心,与五代十国君主不管不顾不同,永乐帝重建了“空相寺”并重新定名“龙华寺”。永乐帝朱棣之有心显然背后有其谋主道衍和尚姚广孝有关。

不论是出于崇佛还是对姚广孝的封赏,龙华寺的繁荣得以延续。纵观整个明代,有了永乐帝重建之先例,龙华寺在松江府的地位始终不低。而当时间来到明末清初,随着中原大地为农民军所摧残与清军大举入关,在南明政权治下的龙华寺似乎难以避免再一次的兵灾浩劫。然而事实却出乎人意料!南明政权在清军凌厉的攻势下迅速崩溃投降,江南之地迅速沦陷于满清,就此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兵灾消弥无影。龙华寺在明末清初的“幸运”使其有清一代香火鼎盛。然而鼎盛的香火却掩盖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那么龙华寺又会再遭何种劫难呢?

明朝永乐时期的明军

‬清末的最后一场劫难与新中国的平稳过渡

清末,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积聚起来的强大国力一举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国门洞开之后,蜂拥而至的外国殖民者在中国土地上作威作福,这让饱受封建地主压迫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更一部深重。于是忍无可忍的人民私下缔结了诸多组织以对抗朝廷与殖民者的双重压迫。小刀会便是其中之一,它成型于上海近郊,天然便带有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使命。小刀会起义席卷整个上海近郊,因此位于上海县城北部的龙华寺自然不能幸免。佛寺,自古悲天怜悯,不论是出于救济难民还是收留伤兵败将,龙华寺被毁于这场劫难。

小刀会起义

劫后余生,光绪年间,龙华寺得以重建。但重建之后的龙华寺却辉煌不再,缘何?彼时位于新生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寺已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了上海佛教魁首。然而龙华寺的让位是不幸也是幸。不幸在于其地位的衰退,但幸却也恰恰也是因其地位的衰退。作为非顶尖寺庙,被上海地方忽视的龙华寺在上海解放战役中并未受到炮火侵袭。不仅如此,上海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还在其“身侧”建立了纪念牺牲于上海战役的革命战士纪念陵园-龙华烈士陵园。传承千年迎新生,龙华寺能够在建寺庙千年之后与革命烈士为伍,见证上海的大发展,这是对它最大的幸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