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息肉最危险?这5类人要小心啦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消化内镜中心,检查出结肠息肉的概率达到了47%。做完肠镜发现有息肉后,人们问得最多的就是息肉需不需要管?息肉离癌有多远?今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唐晓丹就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唐晓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扁平的息肉更容易恶变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过度生长产生的新生物,可以把结肠息肉理解为结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些肉疙瘩。
结肠息肉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
结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 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结肠炎性息肉是结肠慢性炎症所致的黏膜增 生性反应,而结肠增生性息肉是一种结肠黏膜不活跃的增生状态,与腺体的过度成熟、脱落障碍有关,其生长有自限性。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结肠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也有癌变的可能,故对此类型的结肠息肉也应加以重视,建议定期(1年)行肠镜检查随访。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另外,侧向发育型息肉也容易发生恶变,这种息肉呈扁平状,依附在肠壁上,不容易检查出来,手术切除也存在一定难度。有研究报道,50%~70%的结肠癌来源于腺瘤,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整个癌变过程约需10年。目前结肠息肉——腺瘤——腺癌的演变学说已被公认。因此,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结肠癌的典型癌前病变。
结肠息肉的大小也与癌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结肠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认为直径>2cm的结肠息肉的癌变率达l0%。
结肠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以炎性多见,而位于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的息肉以腺瘤多见。
引起结肠息肉的原因多种多样,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基因异常以及肠道炎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警惕身体的危险信号 可能是肠道有息肉了
很多时候,肠道上长了小息肉,人们没有任何不适感,身体也不会表现出异常症状。但如果息肉发展得比较大,这时,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症状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了。
·大便次数增多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对肠道有刺激作用,可能造成肠道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
·排便困难息肉太大堵塞肠腔也可能出现排便困难甚至引起肠梗阻。
·便血很多人出现便血首先会认为是痔疮引起的。事实上,肠道长了大息肉,而息肉的血供不好时,表面可能出现糜烂,患者在排便时也可能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
这几类人要重点注意
1、男性:一方面与男性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40岁以上的人群;
3、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肠癌,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更高;
4、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进行过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这一类病人肠道内环境较差,也更容易存在结肠息肉;
5、有报警症状的患者,如上文提到的大便次数增多、便血、排便困难等。
远离结肠息肉 做到这些是关键
1、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结肠癌很多是由息肉恶变而来,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最直接同时也是较为精准的方式。有报道称,结肠镜的普查并摘除息肉可使结肠癌的病死率下降90%以上。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切除,就能够避免恶化,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也比较小。
经结肠镜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成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等优点,临床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中,肠镜下电切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有很多术式。根据息肉的具体生长形状及大小,由医生选择不同术式的内镜下切除是相对安全及微创的。对于腺瘤性息肉术后应该定期进行随访,建议术后3、6个月各行肠镜检查1次,以后每年1次,连续3年,如果未发现异常,可改为每2~3年复查1次。
2、比较肥胖、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群则需要注意减重,并且在饮食方面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调整肠道内环境,可以适当喝一些酸奶帮助维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