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应该要数新西兰大鱼龙,15
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蓝鲸体长33.58米,如果新西兰大鱼龙真的有15-38米的体长的话,那么蓝鲸这个地球生物史上最大动物的头衔就要拱手相让了。但是,新西兰大鱼龙真的有如此之大吗?它是吃什么长的这么大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鱼龙的演化
鱼龙是一个大家族,它们都在鱼龙目下,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鱼龙是三叠纪的中期由一类陆生的四肢行走的爬行动物进入海洋逐渐演化而来的,这一点与鲸类非常相似。鲸类早在距今5000万年前还生活在陆地上,那个时候它们也是四肢行走的动物,不过它们不是爬行动物,而是哺乳动物,叫巴基斯坦古鲸,它们在进入海洋之后发现这里的食物充足,没有竞争,开始逐渐的适应浅海区的生活,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了鱼的形态,终生生活在海洋之中。
鱼龙也是一样的,它们进入海洋时约在距今2.5亿年之前,此时的陆地上爬行动物的天下,而且恐龙也没有出现,古老的爬行动物之间的竞争,让一部分的爬行动物对海洋起了“歹念”,就这样这一批爬行动物进入海洋之中,慢慢的演化成为了鱼龙目。
虽然到现在为止,究竟是哪一种爬行动物进入海洋演化成了鱼龙目还没有定论,但是根据当时陆生爬行动物的体型大都较小看,鱼龙目的祖先也是一种中小型的爬行动物。
鱼龙目的繁荣
进入海洋之中,鱼龙逐渐的开始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此时它们的四肢慢慢退化为鱼鳍状,尾巴的末端也开始变得像鲨鱼的尾鳍一样。从17世纪末,科学家们首次发现鱼龙化石看,当时的鱼龙只有以上这些特征,是没有像海洋哺乳动物海豚那样的背鳍的,因为即便是有背鳍,背鳍内没有硬骨,也是无法形成化石的。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在德国发现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这具化石虽然也没有留下背鳍的化石,但是保留了背鳍的轮廓,这样鱼龙的复原图就完全出来了,它们的演化完全符合流体力学。
有了“背鳍”,四肢和尾巴也都演化完成后(与鱼类的趋同演化),鱼龙彻底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繁荣。
由于在三叠纪中晚期,海洋中还没有大型的动物,这就意味着竞争并不激烈,所以已发现的大多数鱼龙化石的体长都在2-4米之间。不过,有些鱼龙的体型却非常的庞大,比如在内华达州秀尼鱼龙的体长就在15米左右,体长10米的杯椎鱼龙、体长平均12米的喜马拉雅鱼龙等等。
在所有的鱼龙化石中,体型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加拿大鱼龙;一种是萨尼特鱼龙属下的西卡尼秀尼鱼龙,它们的体长分别是23米和21米(最大个体)。
网上说的体长15-38米的新西兰鱼龙是怎么回事?
新西兰鱼龙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萨尼特鱼龙属下的物种,虽然现在许多百科中将新西兰鱼龙划为萨尼特鱼龙属下的一个单独的科,但是这个科并没有被科学家承认。而这个数据是由古生物学家J.Crampton根据在新西兰马尔堡海岸附近发现的鱼龙化石的几块脊椎碎片推断的,由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土过完整的所谓的新西兰鱼龙的化石,所以仅凭几块脊椎化石就推算它的全长以及体重显然是不科学的(不然这个数据也不可能从15-38米跨度如此之大)。
因此,新西兰鱼龙是一个疑似种,它的所谓体长和体重只是估算,相比而言,上面我们说的加拿大鱼龙和西卡尼秀尼鱼龙,都是有着许多的化石,而且还有相对完整的化石才有的数据,可信度较高。所以,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鱼龙就是加拿大鱼龙,它的体长为23米。而这个数据对比体长平均30米的蓝鲸来说还是逊色很多,因此,蓝鲸依然是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
鱼龙是吃什么的?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其实,吃什么东西与动物的体型关系并不大,因为大象虽然吃草,但是依然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而老虎虽然顿顿吃肉,但是它的平均体重最重也就在200公斤左右,比大象小了数倍。而且像最大的动物蓝鲸,它是一种须鲸,没有牙齿,靠吃磷虾等浮游生物为食,照样能够长成史上最大的动物。
由此可见,食物的类型并不能决定动物的体型,而决定动物体型的主要是生态位和进食量。鱼龙也是如此,从鱼龙的头骨化石看,它的嘴里有细长的牙齿,所以它是一种掠食性动物。在当时的海洋中,鱼龙没有对手,甚至连与它体型差不多的动物都很少见,因此,它也不是以捕食大型生物为食的。
根据古生物学家对鱼龙腹腔中残留的食物的化石分析看,鱼龙的主要食物以鱼类为食,而且随着体型的增大,鱼龙的食物可能会越来越小,原因是越小的鱼数量越多,对于大型动物来说越有保障(参考蓝鲸)。
总结
新西兰鱼龙在许多资料中被描述为史上最大的水生爬行动物,这个说法倒是没有错,但是如果说它是史上最大的海洋生物,那蓝鲸第一个不答应。而且根据已发现的鱼龙化石看,它们最大的个体只有23米,比蓝鲸要小很多。
至于鱼龙为什么会出现大体型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竞争者很少,它的生态位很高,食物富集,食物获取更容易,这一点倒是符合三叠纪到白垩纪的爬行动物“越吃越大,越大越吃”的演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