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拔罐疗法

(风寒湿痹痛、哮喘、咳嗽、腹痛、腹泻、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脱肛、月经病与带下病、蛇蛟伤、产后子宫收缩疼痛、感冒、咳喘、阳缩、头痛、落枕)

拔罐疗法又称“负压疗法”,是用罐状器具,扣在患处或穴位上,用烧火、温热或直接抽取罐中空气(或温水的方法,造成罐中负压,使它紧吸在皮肤上,造成瘀血现象,从而起到治病作用的一种常见的民间治疗方法。

拔罐疗法在我国古代称“角法”,是用牛羊角作罐子,后来改用竹管做罐子,最后又改为陶制罐子和玻璃罐子。早在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就提到“角法”,可以认为是中国拔罐疗法的起源。到了公元752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刺破患处,用竹管吸拔出血。到了公元1765年,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拔罐疗法进行了更详细,更具体的记述。他深入民间,对民间疗法作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其书中对拔罐疗法的应用地区、出处、形状、适应证、使用方法及优点都作了详尽的记述。他写道:“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脐痛则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合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证。”也对拔罐疗法进行了记述。

拔罐疗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印度、希腊、前苏联等国使用这种疗法有较长的历史。而当代的拔罐疗法,无论是在火罐的制作,还是操作方法,以及适应证的研究,都较过去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提高。目前,我国使用的火罐有以下几种:

一、竹制火罐

用直径3~5cm的竹筒,制成8~10cm长,中间略粗,两端略细,形如腰鼓的圆柱形管子,一端留节做底,罐口打磨光滑。其优点是较便、耐用、不易损坏。

二、陶制火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形如木钵。优点是吸力大,缺点是易于损坏。

三、玻璃火罐

这是在陶罐基础上加进改进,用玻璃制成的。因其透明,可随时看到拔罐部位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易于损坏。

以上三种火罐,每种又有大、中、小之分,可根据病变部位及疾病性质不同而选用不同型号的火罐。在农村,病家一时找不到专门制作的火罐,也可就地取材,采用玻璃罐头瓶,药瓶,药杯、木碗等作火罐,同样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操作方法】

拔罐疗法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竹管法、推罐法等。现将它们以操作方法分别叙述于后。

一、火罐法

又有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隔盖法之分。

1.投火法

(1)根据病变位置及疾病性质,选择大小适中的火罐一个或数个,以及火柴,酒精棉球或纸片等。

(2)让病人取合适的体位,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着,投入罐中,然后立即将火罐罩在选定的部位,停适当的时间起罐。起罐时切不可硬拔硬拉,以免撕破皮肤。

(3)操作者应以左手扶罐,以右手大拇指沿火罐一侧边缘下压患者肌肤。这样,火罐与肌肤之间就出现一个空隙。空气从这里进入罐内,火罐即自行脱落。投入法适应于侧面横拔,否则容易因燃烧(纸片或酒精棉球)落下而烫伤皮肤。

2.闪火法 .

(1)准备好火罐、火柴、酒精棉球、长镊子等用品。

(2)让病人取合适体位,操作者划着火柴,点燃酒精棉球,然后左手持罐,右手用镊子夹起着火的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上一周,迅速罩在选定部位。停适当时间起罐,方法同“投火法”。闪火法比较安全,节约,操作熟练时一个棉球可连续拔5~7个火罐。

3.贴棉法

(1)准备好火罐、火柴、酒精棉球等用。

(2)将酒精棉球展成薄片状,贴在火罐内壁中段,点燃后罩在选定部位,停适当时间起罐,方法同上。贴棉法不受体位限制,但应注意贴棉的酒精含量不宜太多,否则燃烧的酒精滴下会灼伤皮肤。

4.隔盖法

(1)准备好火罐、火柴、酒精棉球、墨水瓶盖或青霉素瓶橡皮盖等。

(2)让病人取卧位,将瓶盖放在选定的部位上,凹面向上,将酒精棉球放在瓶盖内,点燃后将火罐罩住瓶盖,即可吸在肌肤上。停适当时间,起去火罐,方法同上。此法安全可靠,吸力大,易于掌握,宜于初学者使用。

二、水罐法

1.准备5ml注射器1支,5号注射针头1个,水罐数个(用青霉素瓶或链霉素瓶制作,将瓶底磨掉,边缘要整齐光滑,橡皮盖保留),40。C温水1碗。

2.瓶中盛满温水,罩在选定穴位上,然后用注射器将瓶中温水抽去适量,形成负压,使瓶紧吸皮肤。约停5~10分钟起罐,方法同抽气拔罐法。区别是一个瓶中是温水,一个瓶中是空气。

三、抽气法

1.准备注射器及注射针头1支(大小根据所用拔罐大小而定),拔罐数个(用带有橡皮塞的瓶子制作,横截锯断瓶底,断面要整齐光滑。

2.将罐罩在选定的部位上,用注射器通过橡皮塞抽出空气。

抽气多少以患者感到局部紧张微痛为度。经10~15分钟起罐,方法同上。此法安全可靠,简便节约。

四、水煮法(又名竹管法)

1.根据病情选择竹罐数个,中药1付,纱布袋1个,长镊子1把。

2.先将中药装入袋内,扎紧袋口,放砂锅内煮沸约30分钟,然后放入竹罐再煮15分钟。将竹罐用镊子取出,倒去药液,用温毛巾折叠几层紧扪罐口,乘热罩在选定的部位上(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五、推罐法(又名起罐法)

1.准备火罐1个(大小适中),火柴,酒精棉球,凡士林或其它油类。

2.让病人取合适体位,拔罐处涂凡士林或其他油类少许,然后用贴棉法将火罐罩在选定部位。待火罐紧吸肌肤后,再用力将罐子上下或左右来回推动移动四五次。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柱两侧或股部等。

六、刺络法

1.准备粗短毫针(或三棱针,或辊刺筒)1枚,以及酒精棉球、火罐、火柴等。

2.让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在选定的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在比火罐口径略大的范围内用粗短毫针、三棱针进行散刺,或以皮肤针(梅花针或七星针,作较重叩刺,或以辊刺筒来回滚刺3~5分钟,轻刺者使皮肤红晕。中刺者使皮肤表面粒样出血,重刺者使皮肤表面芝麻样点状出血,然后在针刺过的皮肤上拔罐5~10分钟,也可同时在刺过的地方拔几个火罐。

以上各种拔罐方法,时间的长短,应视该处软组织的厚薄及气候条件等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在腰部、臀部、大腿部等肌肉丰厚的地方,可拔lo~15分钟;在胸部、背部肌肉较薄的部位,可拨5-10分钟;在面部、颈部等处可拔3~5分钟。天气炎热时拔罐时间应短,过长易起水泡,气候寒冷时可适当延长。在有毛发及凸凹不平处拔罐,可先剪去毛发,并在拔罐处贴较薄的生面饼,然后再拔罐就容易吸住。

罐子的大小要与局部面积大小相适宜。局部面积大的,就要用大些的罐子;局部面积小的,就用小一点的罐子。拔一个罐子不行,也可同时在病人身上拔几个罐子。

【主治病症】

一、风寒痹痛、风湿痹痛

在痹痛局部选穴拔罐,如腰痛拔肾俞、腰俞、阳关、次髎等穴;腿痛拔环跳、阴市、优兔、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上肢痛拔肩髎、合谷、外关、臑俞等穴。

二、哮喘

拔天宗、肺俞、膻中等穴。

三、咳嗽

拔肺俞、云门等穴。

四、腹痛

拔中脘、天枢、中极、关元等穴。如兼呕吐者,可先在鸠尾、巨阙行刺络拔罐。

五、腹泻

拔神阙、天枢等穴。

六、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急性扭伤或慢性劳损

在扭伤或劳损局部选穴拔罐。

七、神经衰弱

拔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等穴。

八、胃肠神经官能症

拔中脘、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天枢、关元等穴。

九、面神经麻痹

拔头面部穴位,如下关、地仓、颊车、太阳、风池等穴。

十、目赤肿痛

在患侧太阳穴用刺络拔罐法。

十一、脱肛

拔长强穴。

十二、月经病与带下病

十三、感冒

7椎两侧各穴及胸骨部位各穴。二天拔罐1次。严重咳嗽也可用走用走罐法。先在背部涂抹脂肪,再用大口径火罐拔大椎穴,吸稳后用双手将火罐推至腰骶部,然后再转向背部两侧上下推动,至满背皮肤发红为度。适用于外感头痛,及习惯性头痛。

用刺络拔罐法。先在颈、肩、背部找出压痛点,选用其中二三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除此之外,拔罐疗法还可治疗多种其他疾病,取穴多如该病证的针灸取穴法。

拔罐疗法除了在治疗学上有重要作用外,在诊断学上也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方法之一。如斑疹伤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在其尚未发疹之前,拔罐可使其早期发疹,帮助诊断。再如浮肿,当浮肿很轻微时,肉眼不易检查出来,拔罐能使其呈现水泡,以便早期诊断。又如心脏内膜炎患者,在拔罐处能引起毛细血管内膜疏松,于该处取几滴血液检查,能够发现单核白细胞较未拔罐处增加2~4倍,甚至5倍,故可用拔罐以协助诊断。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掌握操作方法,作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病人顾虑,以免精神紧张。

2.火罐口径大小要与局部面积相适应,局部面积大的用大火罐,相反局部面积小的用小火罐。

3.拔罐时罐与肌肤一定要吸紧。吸得紧,效果好,吸得松,效果差。

4.牢记禁忌症与禁止拔罐的部位。

5.在上次拔罐出现的瘀血现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拔罐。

6.用刺络法拔罐时,不管针刺面积大小或拔罐数量多少,每次出血总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7.防止烧伤,烫伤,并注意防止火灾。

8.若拔罐处发生水泡,可外涂龙胆紫。

9.拔罐时注意不要使患者受冷受风,以免感冒。

10.在使用本法的同时,必要时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