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何读原著比较好?
读书得读原著,如果不读原著,可能会走入一个岔道或死胡同,这个岔道上写满了非原作者的思想和断章取义,可能到了最后,连开出的花和结出的果都是不正宗的,远离了原作者的本意。四大名著中的最经典《红楼梦》不就是极好的例证吗?迄今为止,这本书在后四十回依然存有着争议。
关于读原著,关于非原著的危害,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下冯友兰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的,话虽不多,但是很实用。
人的语言障碍是翻译的大忌。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哲学著作来说如此,而对于其他一切著作或学术来说,也都是如此。
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这点不仅在哲学方面,在诗歌方面也许更为突出。一首中国诗,如果让一个外国人来翻译,可能里面的中国文化底蕴就失去了;同样,一个中国诗人,如果对国外文化不熟悉,就贸然翻译外国诗人的诗,那就很难达到作者的本意的。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有些东西是不可说,甚至是不在那里生活就基本无法搞懂的。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因为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
《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对于《老子》,从现在流行的几个版本看,恐怕只有一个版本是最接近老子的本意的。至于《论语》,因为版本太多,大家已经按照各地的意思,各顾各的理解和实践去了,已经无可挽回地损失掉了原著的风貌和真实含义。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