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羊斟惭羹”

读《史记》,看到一个历史典故“羊斟惭羹”,说的是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主帅华元统军迎战。两军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置锅宰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车车夫羊斟分一杯羊羹,羊斟因此怀恨在心。

交战之时,羊斟说:分发羊羹的事你说了算,驾驭战车的事,我说了算。说完,他马鞭一甩,故意把战车赶到了郑军阵地。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轻易被郑军活捉了。

因为少分了一杯羊羹,得罪了一个人;得罪了一个人,引发了一次背叛。因为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史学家把它作为典型事例写入史册,点评道:“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无独有偶,《战国策》里也有一个分羊羹的历史故事——

中山国的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煮了一大锅羊羹,再把羊羹分赐到各位臣工的碗里。不料,分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羹没有了。司马子期感到非常没有面子,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意出他的丑。一气之下,竟愤然出走,投奔楚国,还巧辞游说,促动楚国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国力弱小,顷刻间被楚国灭国。

中山国君仓皇出逃途中,有两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国君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饥饿将亡,您赐了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教育我们: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死。所以,我们特来为您效命。”国君感慨万分,仰天长叹。

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成语“司马怒羹”,寓意等同“羊斟惭羹”。

重新品味这两杯羊羹的历史故事,再读《左传》以及后世史学家、文学家的相关文章,仔细咀嚼“羊斟惭羹”等成语的释义,觉得羊斟、司马子期以私害公当然可恶、可恨,但华元和中山国君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尽管史书中对华元、羊斟没有过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华元和“羊斟们”心不凝、力不聚。统率全军,关键是要让全军将士上下一条心、里外一股劲,为民族、为国家敢于抛头颅、洒热血。

不管用什么办法,阵前激励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将士的民族情、国家心,让大家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勇杀敌。从羊斟的举动可以肯定,这支队伍的兵卒思想没有统一,为国捐躯的斗志没有形成。否则,绝不会仅仅因为一杯羊羮,就导致军败国亡。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观念和军心标准,去要求2000多年前的古人。但现在重提这个典故,理应引出这样的借鉴:悠悠万事,思想为先。从最基础处抓起,注重固本培元,才是抓准了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三个人,一个战士手持长矛近距杀敌,一个弓箭手远距射杀敌人,再加上一个驾车者。长矛手弓箭手作用大,但马车车夫也能让主帅陷于危险境地,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都被他绑在车上。可见,同一阵营里,哪一个岗位是可以随意轻视的?小到一个阵营,大到一支队伍,每个岗位都要有人干。千千万万个小部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部高速运转的大机器。

“惭羹”不应仅羊斟。两杯羊羹的故事,确实在提醒当政者、管理者:对民众、对部属,务必不能伤其心。“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中山国君逃亡途中的这一感悟,应该成为“惭羹者”们惭愧的一个重要内容。

20210309   12 思想周刊/文史/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