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我的
【原创】王润柯 军旅警营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绥 德 行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听父母讲有关陕北绥德老家的故事觉得很好奇,久而久之在我幼小的心里蒙生了一个想法,渴望有朝一日长大后一定回去,亲眼看看这个神秘的地方。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不经意时间的车轮就像上了弦的机器不停的运转,流年如在弹指间,父母相继离我而去,而我转眼进入耳顺之年。猛一想,儿时的愿望还没有兑现。时不我待,我开始积极筹备回家的计划。但说到回家,家在哪里?亲人在哪里?老家还接纳我这个漂泊在外,从未踏过这片土地的游子吗?
九月的一天,老家的一个从未谋面的表弟,通过我弟弟找到我,从绥德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家唯一健在年过八旬的四姨希望家族的后生们,无论身在何地都回来团聚一次,让家族的亲人们相互见个面,认识认识。这一消息,让我心动不已,迫切希望早日成行,见到家乡的亲人们。
十月十二日上午十时,我和爱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朝着朝思暮想的老家驶去,开始我的第一次寻根之旅。下午,火车徐徐驶进绥德车站,下车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暗暗地说,爸妈,我今天终于回到了你们魂牵梦萦的故乡,来到了你们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到达后的晚餐,也是家族亲人们彼此第一次的见面会,这中间即有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也有刚过周岁的娃娃,整整四代人显得好不热闹。大家相互握手自我介绍,见到久违的亲人心情溢于言表,脸庞都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笑容。相机咔嚓响起,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一声声的问候,唤起我儿时的初浅印象,这是一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约会。时间不知送走了多少亲人,要是他们能参加,该是多么大的幸事。
次日清早,绥德的亲人特意安排我们乘车前往绥德县城以北四十公里的杨家沟,开始红色之旅,其用意告诫我们和我们的后人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杨家沟担任我们讲解的是位远房的亲戚,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动情地向我们详实介绍了在1947年11月2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领导来到杨家沟,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主席在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还详细叙述了当年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当地人民跟随陕北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1948年 3月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从而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饮水不忘掘井人,今天的胜利是无数包括我们父辈在内的革命先烈付出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踏在这片黄土地上,我们默默地向英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里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革命胜利就是从这里出发。
在返程的路上,我们又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陕北窑洞--党氏庄园。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据说这一“穴洞式”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当地民众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依山势而开凿挖洞,开创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近年来,为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加大力度对陕北窑洞的保护,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窑洞的主人告诉我们正在修缮的窑洞群就是政府的资助项目。午餐,我们品尝了县城一家当地最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面馆门面与其它店面没有多大区别,经营面积也不大,但做出的味道其鲜美可口是其它面馆所无法比拟的。据说西安的许多面馆厨师都是来自绥德,因为这里是陕西最正宗的羊肉面馆。
第三天上午,来自各地家族的大人和孩子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起前往祖坟祭祀,拜谒扫墓。祖坟坐落在县城外的黄土高坡上,远远望去荒芜人烟,显得有些凄凉。原来山上的住户人家早已搬到到山下县城,所以上山没有柏油路,只有一条土坡路,我乘的汽车因马力不足而无法开到山上,我和爱人只好徒步前往。到达墓地,阵阵秋风吹来,透着丝丝凉意,在祖父母的墓前,我们摆上事先准备好的贡品:食品、水果和烟酒,整齐排开向他们深深地三鞠躬。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五十年前见到外祖母老人家的一幕幕情景,时间过得真快,一别半个世纪过去了。临离之前,后生们还把带来的鞭炮放在路边点燃,瞬间鞭炮响彻整个山谷,像是我们为先辈作最后的告别。
下午,我们来到县城参观游览。绥德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游,无定河沿城而过,城外黄土高坡延绵数千里。在这里,我看到了历史的足迹穿越悠悠时空,走进了以“天下名州”,“旱码头”著称的当今绥德。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家乡建起了许多高层建筑,街区的道路一片繁忙景象,亲人们几乎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
走入绥德展览馆,仿佛翻开了封存的历史,回首逝去的岁月,品味曾经的生活。勤劳淳朴的绥德人民开创了许多如石雕和剪纸等众多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绥德石雕是从远古时代的石刀、石斧,到文明时期的石盘、石磨、石窑洞到当下盛行的碑、柱、坊、盘无不展示出能工巧匠的绥德汉子鬼斧神工的手艺和艺术创作的天才。在“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我们看到了造型各异的雕刻石器,各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足以说明历代绥德人的智慧和才智。矗立在无定河边的“天下第一楼”牌,楼长36.9米,高16.9米,由1,168块雕石,66幅人物典故浮雕,五楼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牌楼,堪称天下第一牌楼。那些众所周知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东方红”和“兄妹开荒”的陕北秧歌更是早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人人耳熟能详。
但是,地处西北高原的绥德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是欠发达地区,家乡人民仍面临脱贫致富、环境治理和绿化造林的重任。据报道,不久的将来贯穿绥德南北的高铁列车即将开通,期待到那时将会大大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物流发展,带动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以往以煤为生,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
结束一天满满的行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镶嵌在无定河百狮桥上的彩灯闪烁,点缀着古老的绥德县城。时逢周末,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男女老幼结伴来到街心路旁,领头的汉子举着斧头,后面的女子拿着镰刀,随后花棒和花伞,众多舞者摇着扇子,踏着“信天游”欢快的乐曲,扭起了流传千年的陕北秧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欢乐。
当晚,在告别的晚宴上,亲人们最后一次不分老少男女饮酒狂欢,纵情放歌跳舞,表达血浓于水之情,欢庆家人的首次团聚。短短三天,从彼此不了解到相识相亲,难舍难分,心里还有许多的话没来得及倾述,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晚餐后,我和爱人告别了亲人们,乘车离开饭店前往火车站,搭乘十四日凌晨一点三十九分返程的列车。在深夜的候车大厅里,我闭上双眼静静地坐在长椅上,几天来的情景如同电影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我虽不曾生活在这里,但我仍深深地眷恋这片黄土地,因为我的根在这里。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绥德汉。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我父亲和一群进步青年趁着夜色悄悄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抗日队伍。时隔八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带着父亲的遗愿回到绥德,看望他梦中的家乡,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2018.12.04.写於: 北京
感谢您的阅读与分享。预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