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炒的是什么?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表态,将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已就碳中和达成共识,美国总统拜登也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令让美国重返《巴黎协定》。至此,全球资源将长期向低碳领域倾斜。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在日常生产和活动时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通过使用低碳能源替代、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碳排放量,最终实现“零排放”,并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即“碳达峰”,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此后碳排放量不再增长逐步回落。

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根据PBL挪威环评机构的数据2018年全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5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量前五的国家排放了全体62%的温室气体,依次为中国(26%)、美国(13%)、欧盟27国家(8%)、印度(7%)和俄罗斯(5%)。大多数发达国家更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率先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而中国碳排放还在增长。

分行业来看,中国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41.6%,制造业和建筑业占23.2%,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9.7%,此外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分别是7.5%和6.1%。

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经济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尚未达峰;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低碳能源如水电、核电发展空间受限;光伏、风电受限于区域错配、电力系统协调、储能等问题;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技术待攻克,存量替换难度大;传统农业惯性强,减排阻力大,新技术难以渗透;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公平性问题凸显。

中国实现碳中和所涉及的行业

首先看时间点,虽然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2030年后便要“碳达峰”,即宏观统筹和行业改革在2030年前便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自主内循环,抵消碳排放量。然后是行业,涉及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领域等等,具体来看:

一、电力:电气化是碳中和的核心,而电力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风光发电可成为可再生电力的增长主力。

光伏:分布式光伏、电池片技术、光伏材料、光热发电;

风电:陆上大功率风机、大尺寸叶片、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浮式风电技术;

技术:智能电网、微网系统、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

二、交通:交通部门碳排放持续增长,脱碳力度亟需加强,结构优化是实现交通减排的可能技术路线。

工具:电动车、低碳的铁路运输、共享出行;

技术:氢能、生物燃料、海运和航空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

三、工业: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较高,且实现碳中和的技术 难度大。

生产:工业电气化

钢铁:废钢利用、电弧炉应用、氢能及生物能炼钢技术;

水泥:生产石灰石熟料替代技术;

四、新材料:在碳中和过程中,下游石化行业将面临最强冲击,乃至颠覆性的冲击。

技术:循环利用再生技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替代化石能源材料;

五、建筑:建筑部门是碳排放最高的来源,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改造:热力管网改造、加强墙体隔热、改善采光、房顶绿植、零碳采暖、制冷系统;

技术:零碳建筑、多能互补系统、建筑材料零碳化;

六、农业:农业产生的碳排放贯穿于从种养业生产、到能源和投入品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

措施:化肥减排技术、植物蛋白替代肉类和奶制品、畜禽养殖排放、生物质能再利用、垂直农业;

技术:人造肉、精准农业、基因编辑;

七、负碳排放:

技术:低成本的碳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

八、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

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制造;

碳中和的实施对于每个行业都是一次冲击,是对细分领域重新洗牌的过程。举个栗子,之前煤炭、钢铁供给侧改革减少产量,小企业环保设施不达标,指标被动减少,头部企业产量越来越大。对于目前热炒碳中和概念的现象,短期内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效益,中长期能够给企业带来变化,特别是龙头企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