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奖 - 骨科集锦(二)

参考既往项目成功申请的简介,有助于我们书写课题、报奖的标书。

本次推送仅盘点2015-2016年骨科界获取的国家科技进步奖,2017-2018年情况请点击查看【国家科技进步奖 - 骨科集锦(一)】。

随后,本公众号会陆续推送2015年前的获奖情况,请搜索、关注本公众号,及时获取。

2016年度骨科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及简介

二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推广应用情况

2016年度骨科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及简介

二等奖

项目简介


2015年度骨科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及简介

一等奖

项目简介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主要包括严重创烧伤后残留的创面、糖尿病足、下肢动静脉溃疡等。具有致伤因素多、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医疗费用高等特点,是一大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成果在以下4个方面具有重要创新:

  1.发现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主要病因已由10年前以创伤、感染为主转变为以糖尿病足为主,以及我国糖尿病足具有小截肢率高和一期愈合率低等2个流行病学新特征。

  2.首次阐明了糖尿病皮肤高糖和糖基化产物(AGEs)等毒性物质蓄积造成创面“隐性损害”、生长因子糖基化与创面炎症异常导致创面免疫紊乱以及放射性创面以细胞损害为关键环节诸因素网络失调等3个特殊机制,为建立关键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创新理论。

  3.创建了包括采用光子技术减轻创面“隐性损害”、彻底切除纤维板、扩大清创以减轻创面进行性损害以及在国际上首次采用“4G”技术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同步开展复杂创面治疗等4种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治愈率。典型单位慢性难愈合创面总体治愈率从60%上升至94%左右,糖尿病足总截肢率为7.2%,大截肢率4.0%,显著低于欧洲等国家的类似研究(图1,2,3)。

  4.创建了示范性的创面治疗专科并开展了大医院创面治疗专科与社区医疗机构单病种双向联动与转诊治疗复杂难治性创面的新模式,倡导建立了50余个创面治疗专科(中心),成果在全国13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治疗患者14万余人,被国际同行以“向东方看”进行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等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骨外科学领域。骨科疾病常见多发,是全球致残率第四位的疾病。手术作为骨科重要治疗手段,微创理念和技术不完善、复杂术式难普及、智能手段和设备匮乏。我国骨科疾患日益增多、医疗资源不均衡,上述问题尤为突出。项目组历经12年,医工企紧密结合,在23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支持下,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1.突破以精准定位、人机交互、远程遥操作为核心的智能骨科手术关键技术群,为提升骨科治疗水平提供全新技术支撑:①提出骨科手术机器人双平面定位方法,术中定位精度0.8mm,减少术中透视70%;2004年成功完成国内第一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②创新骨科导航图像引导技术,使内植物置入优良率98.7%。③建立骨科机器人分级安全控制策略,实现了人机安全交互,完成骨折内固定手术119例,一次定位成功率100%。④创建互联网远程骨科手术模式,实现窄带网络手术遥操作;2006年完成我国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远程骨科手术。
  2.自主研发骨科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远程手术系统等智能骨科新装备,突破国际垄断:①研制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机器人,获得国内唯一医疗外科机器人III类器械注册证,填补产品空白。②研制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③开发通用手术导航系统,获得注册证。④创建以手术导航与机器人为核心、数字化手术室为平台的智能骨科手术中心,获38项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智能骨科手术产品年营收持续递增50%以上。
  3.创建智能骨科综合治疗新策略,实现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标准化、关键操作智能化:①创新计算机辅助微创骨科手术理念,使骨科智能微创手术量10年内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3.2%。②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计算机辅助外科领域的卫生行业标准《脊柱外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国际首次明确不同导航模式的临床适用范围、操作规范和安全策略;③建立智能骨科数据库,开创7种智能骨科术式,实现骨科微创手术方法的新突破。使上颈椎内固定准确率由79%提升至93%,骨盆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准确率由76%提高到100%。项目组智能手术5120例,居全国首位。④提出远程骨科手术的基本要求和救治原则,实现骨科机器人在边远地区、反恐救灾等特殊环境的应用。
  4.建立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形成多层次、可持续推广能力,整体推动我国骨科智能化发展:①创新骨科手术理念及方式,建立智能手术新标准、新术式和新型培训模式,形成符合我国临床实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②建立医疗机器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形成医工协同成果转化能力,转化专利成果8项。③成立中国第一家国际认可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范式;举办国家级教育项目22次,3万多名医师受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全国学术会议25次,39次专题巡讲和技术培训。④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依托远程手术平台,形成区域医疗中心示范、基层医院应用的立体推广能力;在全国16省区31家医院开展示范应用,受益患者6.1万人。
  该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转化8项;软件著作权8项;专著2部,论文164篇(30篇SCI、30篇EI);创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二等奖2项。培养博/硕士115人。核心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永超,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在读,师从谭军、彭宝淦教授。Spine脊柱微信公众号发起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