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蕞尔小国 屡衅海疆

|甲午战争中被遗忘的英雄左宝贵/每周五更新/廉克飞(撰文)|
1894年7月18日(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六日),左宝贵在奉天接到清廷军机处电谕:“著抽调奉军带赴朝鲜平壤城,会办军务。
战争是由日本侵略朝鲜引起的。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69年,成立不久的日本明治政府,利用当时欧美国家间的矛盾,通过派使节到各国活动,收回了原幕府出让给欧美国家的一些权益。与此同时,政府内的一些官员也乘此提出了借使节到各国活动之机,借助英、法强国为媒介或直接对中国展开遣使、缔结通商条约的外交活动的建议。
于是,明治政府外务省在1870年8月派出了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外务权少丞花房虎太郎、文书权正郑永宁等前来同中国商议通讯通商事宜。
9月初,柳原一行先到上海,月底到达天津。10月初,先后拜访了通商大臣成林和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随后托成林转交所带书函与总理衙门。该书函主要表达了目前中日间“唯有商舶往来,未尝修交际之礼”的遗憾,日方希望中日之间不仅仅是做生意这么简单,而是要升华一个层次,希望两国正式签订一个“中日和亲条约”。几经周折,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我犹记上学期间经常搞不懂什么是“领事裁判权”,整整郁闷了三年,老师也不去讲解,自己又不好意思去询问。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  ,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王妃闵妃一党请求清廷出兵平乱,于是清朝便分兵两路开赴朝鲜,一路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另一路由吴长庆率领,当时庆军六营最先抵达朝鲜,吴长庆要求管带率领营队登陆,但是管带却说士兵晕船,要求暂缓,吴长庆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让手下另一名幕僚担任管带,这个人就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
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壬午兵变还直接导致了外国势力对朝鲜渗透和干涉的加剧,是清朝和日本在朝鲜半岛展开竞争的开端。朝鲜和日本订立了《济物浦条约》,日本提出的包括驻军权等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加大了对朝鲜的侵略。清朝和朝鲜也于同年在天津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特权,此后清朝和日本在朝鲜京城均有驻军,从1882年到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朝鲜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中国为止。因此,壬午兵变也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故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全国之力发展军队。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军队力量对比

在此期间的清廷,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
可是虽然海军三大基地建成,但是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山雨欲来,日本的炸弹已经堆在了朝鲜的边境线上,就差一根导火索了……
1894年春,日本人盼望已久的这根导火索终于出现了。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
所谓东学党,其实是一种具有浓厚理论色彩的宗教,跟洪秀全的“拜上帝会”非常相似,是崔济愚在1860年6月创立,他自称受到上天的启示,被传授了咒语,来凡间布道救民,因此也叫东学道。他综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理论,编写了各种口字咒语,由于其教义中,有反对倭寇和洋人的宗旨,所以在民间老百姓当中,传播的极快。1863年崔济愚被捕,次年被朝鲜政府以“传播邪教”罪处死。
这一教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后,逐渐吸引了一些胸怀政治野心的人士。1892年,东学党人要求开禁,但被拒绝,他们的组织奉令解散。长期以来,政府腐败,人民苦于苛政久矣。一方面,权贵横征暴敛,索取无度,他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国内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在东学道徒中传诵着这样一首歌谣: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满政府的情绪弥漫了全国。全朝鲜陷于沉重而日益增长的激愤情绪已有相当时日,这种激愤情绪已经马上就要转变为公开的暴乱。果然不久,震撼半岛的东学党起义在全罗道古阜郡爆发了。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东学道的道徒全琫准,此人是全罗道古阜郡人。

全琫准

他父亲为人正直,秉性刚强,曾为古阜郡衙吏属,因不满郡守贪婪无厌,率农民袭击郡衙,不幸被捕,死于乱杖之下。全琫准悲愤不已,常以报亡父之仇,拯救民众于水火为念。一八七四年他成为东学道信徒。到一八九四年领导起义时,已是古阜郡东学道的首领。全琫准所领导的起义,虽然是以东学道徒为核心,并继续沿用东学道的名称,但是已经脱去了宗教外衣,已经名副其实的变成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了。
在朝鲜众多地区中,为什么恰恰在这个地区爆发了起义,除了阶级矛盾的对峙严重之外,其实还和“水”有着巨大的关系,也就是说直接导致东学党起义的核心竟然是因为——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之“水”让百姓揭竿而起呢?
待续…
END
(0)

相关推荐